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

查字典美术网 2018-08-31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1

展览信息

松美术馆 “感同身受” 雕塑展

2018.08.24-2018.11.25

开放时间

10:00-18:00 17:3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地址:松美术馆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

展览简介

“感同身受”的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同性的角度展开,同时是一个表达感激之情的成语。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2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策展人前言

刘礼宾: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的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通性的角度展开,同时是一个表达感 激之情的成语。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 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

做此“丰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体 觉);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色 醒)。

同时,对这两点的强调期望唤醒作品的和观众的共鸣关系,这个“共鸣”,不仅仅 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愉悦,而是作品对观众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调动,使其“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展览共有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参展,他们是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体觉、色醒。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3

肉身成道

体觉

每个身体都有获得新生的契机,或来自内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种锻炼手法的塑 造和唤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样具有此类特征。作品无论具象或者抽象,这些“身体” 借助他们,破掉了以往“风格”所赋予的外皮和类型,蜕变为新的真实。同时,赋予我 们新的认知和感受。

2014 年展望在长征空间举办《应形》展览、姜杰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大于一吨 半》展览,2015 年隋建国在佩斯北京举办《触手可及》展览,而在此前的 2012 年,他 的《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已经问世。这三个展览举办时,我一直在想,同为上世纪 90 年代赋予雕塑创作以“当代”特征的三位艺术家,为何几乎同时出现了重要转向?并且 在“转向”之中,三人的创作都隐含了对“材料和身体关系”的更新认识?

将这一现象进行拓展,就会发现这一时期青年艺术家梁硕的《女娲创业园》(2014 年),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2015 年)也有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梁硕更是在2007-08 年创作《什么东西》系列作品时就隐含了类似诉求。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的教师,这五位艺术家在多年学习、教学、创作过程中,

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触摸关系。将这种手和泥的“触感”明确化,并进 行彰显,我们并不陌生,罗丹的雕塑最早鲜明地出现了类似特征。其作品中所出现的雕 塑泥材质的独立性,亦或称为语言的独立性,早期让罗丹受到了很大质疑,不得不将评 委请到工作室,进行现场示范。最近回读《罗丹艺术论》,明显地可以发现罗丹感知体 系中“物我相融”成分的存在。乃至他对雕塑形体的理解也多有“气韵生动”的成分, 对人体的理解也多含有类似“丹田”调动“经络”的的意味。只是我们在阐释过程中, 不敢于做这样的分析罢了。

相对于罗丹来讲,隋建国、展望、梁硕、耿雪等艺术家已经走的更远,这是艺术史 发展到今天?供了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使然,也是在经历“极简主义”、“后极简主义” 之后,对材质的独立性更加尊重使然。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4

老子——刚柔之道

“极简主义”、“后极简主义”的“物”是什么?当“物”被披上“实在”这层外 衣的同时,其实处于了真空状态。当进行极致的“物”展示,企图以“实在”凸显物性, 只是停留于物质的物理外表层面,并配合剧场化的情境从视觉上对观者进行“欺骗”。 “形式”只是物质的形貌。即使“极简主义”、“后极简主义”艺术家参与了“形貌” 的制作,但这样的“介入”并没有将“艺术家”揉入作品之中。艺术家还是“物质”的 “观望者”,其背景仍然是主客体对立关系的世界观以及“再现论”的认知观。

如果将中国艺术家对“身体和物质”关系作为突破口,重新思考迈克尔·弗雷德 (Michael Fried)对极少主义所需“剧场”的质疑,是否具有一种可能性——内循环 式的物我相融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指涉性,而非借助外部环境的营造才生 效?

“物我相融”关系,不仅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本中,在日常生活层面,也 影响着人们对物我关系的理解,同时影响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质的感受方式和介 入方式。

“主体”感知方式的特殊性,会导致作品艺术语言的差异性。弗雷德质疑“剧场” 中的“物性”。中国一些艺术家对“物质”的特殊理解与感知,再加上其身体所承载的 历史记忆,在创作过程中将这一感受揉入作品材质之中,反而使作品具备了相对的“自 足性”和彪悍的张力——没有剧场,这些作品依然可以成立。

隋建国对所受教育带来的视觉习惯的进行排斥,以“盲人”的状态激活身体在场,而这个身体聚集着他过往六十多年的“记忆”,这里面既有规训,又有专业教育的印记, 还有各种经历的留存。遮蔽视觉状态下的释放,让这些雕塑泥转印了他身体运动下的每 一次细微动作。为了保证放大时这些细节的完美呈现,他用了 5 年多时间研究 3D 打印 放大技术。此次展出的《双子座》作品,是他在拳击雕塑泥状态下所获的印记。拳击手 套的使用,使他根本无法像以往一样用手进行传统意义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 方面是为了展现身体所不习惯展现的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地对雕塑泥的处理方式, 也唤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种“物性”。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5

什么东西-#4

展望最初创作“应形”作品的时候,给出了不锈钢假山石折射身体成像的理由,这 是一个建立一个前后作品逻辑关联性的过程。当时在他的作品中,我就看到中国画论所 常说的“笔笔相生”、“物物相生”方法的作用。“应物象形”的“应”,是不是仅是 “视觉观看”?《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晋书·外戚传·王 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用心不劳”、“虚己”是在调整对物者的身心状态, 如此之后,才可谈“应物”,随之“象形”。悖论的是,展望的作品明显的“万物自生” 的状态又那么明显?笔者猜测,两点起了重要作用:一点是不锈钢假山石本身来自真正 石头的翻制,而真实石头本身具有“万物自生”留下的纹理;一点是展望本身对中国哲 学就有自己的理解,在制作作品过程中的有意或无意中,顺作品外形的过程,对作品“气 韵生动”的要求,从而使“物物相生”的方法得以在场。

梁硕在 2000 年创作“民工系列”作品时,除了所塑对象“民工”自身的体型、衣 着、神情特征所带来的刺激外,其实对雕塑泥的个人处理是这件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 要因素。在此处,有些评论家认为梁硕“就把自己最擅长的手头功夫藏了起来”。但在 笔者看来,这个“手头功夫”恰恰是他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所继承而来,被他赋予强 烈的个人特征。梁硕之所以一毕业便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对雕塑技法的推进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东西》系列作品可以视为他对“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动 雕塑泥所形成的负空间被赋予实体,“非形”的过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征彰显的过程。 他对“偶然性”的重视,在此后的“费特”(Fit)作品系列中更加明确地彰显了出来。 到创作《女娲创业园》的时候,他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回归,但是这个时候“现场”作为 一个重要因素进入了作品。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6

《夜》-《白夜》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过程进行了记录。耿雪在 创作这件作品时,一方面体会米开朗基罗所写的情诗,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体进行对话。 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成为耿雪构建她和“泥人”关系的诱发点,基于诗歌唤醒了她和雕塑泥之间的关系。那么随之而来的泥塑过程极为感人,视频记录带来了强烈的 震撼性。如果和那位让所雕女人像复活的传说男雕塑家相比,耿雪的作品拒绝了“完整 性”的整体出现,而是把形成“完整性”的过程展现了出来。“男人体”一个个器官的 形成,肉和泥的混淆与融合,最后耿雪断然将其分解。这里面潜藏的暧昧、痛苦、情感、 温暖让人无法面对,又必须直接面对。传说中的男雕塑家是在用“雕”的方法,耿雪选 择了“塑”。前者多了唯一性的唯美追求,后者则连接着雕塑泥而来的大地,以及耿雪 呼气如兰赋予它的生命。

雕塑家田世信和王伟的创作则体现了另外一条方向。总体来讲,他们对具象雕塑多 年的浸润和坚守,使他们对雕塑材质的把握和处理方面达到了尽精微的程度。

自上世纪 20 年代,西方各类写实雕塑的变体引入,促成“中国现代雕塑”在中国 出现并繁荣,近百年中,古代人物像,以及近现代名人像一直是雕塑家所青睐的题材, 也可能是作品数量最大的作品类型。但是看到田世信所做的同类题材作品时,依然刷新 了笔者对这些古代人物、以及近现代人物的认识。他一以贯之的反叛精神加上对这些人 物精神状态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材料的精挑细选和对材料物性的尊重,使他手下的人物 作品撕破了既往雕塑语言的遮蔽,无论这种语言来自欧美,还是苏联。

王伟手下的人物肖像则和日常感知紧密相连。当然,他所做的毛泽东晚年肖像则显 示出他对历史人物当时神情的精准把握。王伟对作品体量的控制和细腻处理在当下的雕 塑界并不多见,这与他沉静的性格和甘于寂寞,以及长期磨砺于写实主义雕塑的状态有 关。此次参展以“马”为表现题材的四件作品,可见他在同一题材上所反复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松美术馆“感同身受” 雕塑展正在热展(组图)"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