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是以二维的平面来展现三维的现实空间,所以对于画家而言,如何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塑造出三维的空间效果,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绘画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是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进行构图和创作的,但是,西方的绘画是以焦点透视法来构图和创作的。
而中西方之所以会采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以及他们的艺术主张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家,在散点透视中给予了他们对于山川树木独特的审美理解。古代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以及旋点和游点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和其影响下的构图特征,共同展现了中国山水画透视中的美感特质,中国即山水画所具有的东方气质。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透视是散点透视,这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所谓的散点透视,其实就是一个欣赏者在面对一幅画的时候,可以在画面中找到许多视角及多视角的透视。
古代的艺术家们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理论和艺术主张,让欣赏绘画的人能够感觉到自己在绘画所表现的客观环境当中,身临其境,这一透视的形式形成了东方绘画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具体的来说,中国散点透视中所采用的两种基本的手法,一个是旋点法,一个是游点法,无论是哪一个,从字面上看我们都能够看出这是一种通过移动视点的画面组合方式。
旋点的游点是使视角点横向平移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加以顺通,是一种无明确的运动轨迹的横向排列,这一透视形式的山水画,常在古人创作的长卷山水画当中体现。比如说宋代著名的画家张择端,他所图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种手法的代表。艺术家们和和艺术欣赏者在比较高的视角上来观察事物,采用移步换景的构图方式,让观赏者有一种全局把握整体风貌的感觉。
与张择端不同的是五代著名的画家董源,在他的《潇湘图》中,他让欣赏画面的人和画面中的景物处在同样的高度上来进行观测,通过视点的平移来观赏景色,就好像载着小舟来观赏两岸的风景一样,从而有非常好的艺术体验的感受。
这是横面长卷所采用的一种手法,而在条幅立轴形式的山水画中,透视法多采用定位俯视和定向纵横的方法。艺术家们把比较高的视角和比较低的视角同时展现在一个画面当中,让观赏者就好像能够坐在山的中间部位向下看山角的风景,以及向上观赏山顶的景色。由此来展现整个画面的纵深,而画家常常在这种构图画面中画一些云雾来衬托整个空间的广阔,也会有小桥流水人家来增添整个画面的生活气息。明代的沈周的《庐山高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画家利用近距离有限的视角,将画面理想化,以无线定向视点观察的方法,让观赏者得以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沈周的《庐山高图》是他细笔风格的代表作品。沈周作为明代吴门四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细笔和粗笔之分。那么这幅画是他为老师陈宽祝寿的时候所作的。在精致的结构,淡雅的设色与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展现了想象中的庐山的雄伟气势,沈周在这幅画中赞扬了陈宽人格和薛学识像庐山高耸的巨山以及层层的云雾那样不可观测,赞颂他具有俊杰的品质和丰厚的文化知识。由此开创了中国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
除了我们上面所讲到的游点透视和旋点透视的法则之外,艺术家们在使用透视规则的时候,是以平面表现出三维景物的立体感和远近的空间效果。散点透视中,以大观小、山形步步移和三远法是它主要的创作规则,而所谓的以大观小,其实就是居高临下,采用一种上帝的视角来观察整个自然界的事物,艺术家们以这样的一个视角,其好处就在于可以克服焦点透视中一叶障目的弊端,拓宽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展现更加丰厚和雄伟的自然景物,从而营造悠远飘渺的艺术境界。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谈笔》中曾经说,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大部分是以大来观小,就好像人看假山一样,如果真的有画作表现了山峰在人们眼前真实矗立,那么从山脚往山顶上看,整幅画面只能看见一座比较笨重的山峰,这哪里能细致的表现山峰峻伟的雄姿呢?而且也没有办法表现周围的景物。
沈括在这里强调,按照焦点透视的法则,近大远小到地平线找面点处理,就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面,一颗大树横在眼前,后面的很多东西不但比例狭小,而且也被树遮挡的看不清楚了。
中国的画家,其高妙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焦点透视的法则去观察和表现事物,画家不以真实的尺寸,或者说自然观察的视角来表现事物,而是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比例将它进行一定程度的缩小,按照一定的规律,总结出一般山水画中的比例关系,这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不同点。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对以大观小的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学习绘画的人,把一个花放在比较深的土坑之中,如果他从高视角来观察这幅花的话,那么就会看到这个花的每一个方面,从而展现出花的美妙之处。
在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中国人一方面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而另一方面,用采用一切方法超越自我视觉感受给自己造成的局限和束缚,尽量地展现一个事物最本质和最突出的特征,在艺术表现中创作了咫尺之内,万里之遥的艺术境界。
宋代郭熙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构图应该采用三远的方法,也就是高远,平远和深远,所谓的高远,就是从山脚往山的顶端看,所谓的深远,就是从山的前面往山的后面去看,而所谓的平远,就是从比较近的山峰来看比较远的山峰。
三远法是视点在纵向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处在不同的视点高度,因此得到了不同的观察效果。其本质是为观察景物所生成的,仰视平视和俯视三种透视关系。
宋代的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用高远法在画面构图中得以突出体现山川的雄峻,山川大部分突出于视平线上的天空中,对此欲倒东南倾之感。
深远法是艺术家和观赏者处在比较高的视角上,这样就尽收眼底了。山峰与山峰之间相互迎让,彼此缀连,展现了连绵山峰的气势,使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山峰,而不知道有多少。
深远法来自于俯视,在处理大地,天空和山峰的关系中,山峰作为一个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以大地来进行衬托的,而天空则被推至到无限的次要地位,最为背景而出现。所以,古代的艺术家才会说,深远之色重晦。
宋代的马远的《踏歌图》,清代王时敏的《仙山楼阁图》都在深远的基础上,用同样视线的角度继续升高。
平远的构图来自于平视的点,对景物以适中的角度进行自然的观察。平视中近大远小的规则类似于焦点透视的法则。但是画面却没有西方油画那样整齐划一的消失感,平远透视的效果在山水画中往往是近浓远淡,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将自然的山川景物推至到比较虚无缥缈的境地,采用平原构图的绘画法则度代表作有元代的吴镇的《渔夫图》中。这些绘画常常给观赏者高旷幽谷,物我交融的感觉,使得观赏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中国的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西方绘画在空间表现的手法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焦点透视的原则,犹如照相机,是把观赏者的视角局限在一个试点上,观察者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全面的展现事物应该具有的风姿神貌。而中国的焦点透视则是将画家放在不同的观察视角,没有视角的限制。根据画家的需要,能够进行不同视角的展现,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和表现在他们的绘画当中,而中国绘画之所有咫尺千里的辽阔空间感的境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透视法则所带来的。
焦点透视相比于散点透视,似乎更加客观一点,因为它们更符合一个人观察事物的视角,他以一个立足点展现一个受到局限的是世界,但实际上,它恰恰是最为主观的,因为这一个视角是以人的观察角度来看自然的风景,而不能用超脱于人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事物,散点透视则大大突破了这一点局限。
中国的山水画家通过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塑造了中国山水画所独具有的文人意境。意境是中国山水画最高的追求目标之一,山水画因为有了意境,才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他们思想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散点透视的法则更适合于观赏者在不同的角度展现事物,从而全面的体现一个景物应该有的风姿神韵,因此,这个基础上寄托画家和艺术家对于景物的个性塑造和他们思想灵魂的灌注。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没有客观的观赏者,只有带强烈的主观情绪的艺术家。
散点透视所营造出来的中国山水画意韵对我们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强烈真挚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客观现实本质的美,经过主观思想的熏陶和艺术加工,才能够创造出情景交融,蕴含着心境界的山水画,这大概就是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最大的意义和对于我们当今艺术创作最大的启发。
清代珐琅嵌宝银对簪
古籍善本收藏知识品鉴
从明清古瓷片遍览科举时代故事
“一路水韵——2020南宁国际水彩精品展”今日开展
浅谈金银币收藏价值
老家具日常的保护及处理
紫砂壶中你还不熟知的经典
紫砂之品如人品 一事不烦二主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6日开幕
让你真正地了解威士忌上篇
从金农到赵之谦 楹联里的清代书法
常州白氏留青竹刻
烟标谱写航天颂
乾隆真迹、李容瑾珍品 古董珍玩、传世画作集中亮相上海
缤纷扇面“锦灰堆”
一展看尽明代御窑瓷器 故宫又献“御瓷新见”展
“意外之象”魏青吉个展
花梨木家具的特征与优缺点有哪些?
选择称心的翡翠有技巧
明景泰罗如墉青花“奉天勅命”牌
珐琅之美来自巧手之琢
收藏生肖邮票的价值
齐白石曾孙国画家齐艳芳现身东莞齐白石真迹展
明代方形大铜镜
和田玉的收藏标准与要素
真玳瑁阳光下反射金色光斑
《章台柳氏图》:传奇美女的悲欢离合史
你所了解的紫砂名人师出哪里?
清代漆器中的寿文化
钻石的9种不同切割你都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