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界自古就有尊重作者、崇尚自由的传统,在这个行当里出类拔萃、叱咤风云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兀,人人身怀绝技。在此,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位壶艺大家。
时大彬:尚理崇文,享誉朝野
时大彬,号少山,生卒年份不详,大致生活在明代万历至清朝顺治年间。他是紫砂壶艺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了。
翻开明代的小说,我们发现,时大彬的名字出现的概率非常高。例如,在明末的小说《拍案惊奇》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壁间纸画周之冕,桌上砂壶时大彬”。意思说啊,这户人家墙上挂的画,是万历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周之冕的大作,而桌子上摆放的壶,是著名的大彬壶。作者凌蒙初企图以此表明,这户人家,品位不俗,家底殷实。明代另一位作家金木散人在《鼓掌绝尘》第三十三回中也写道:“香几上摆着一座宣铜宝鼎,文具里列几方汉玉图章。时大彬小瓷壶粗砂细做,王羲之兰亭帖带草连真。”由此可见,在明代文化人的心目中,大彬壶是品位极高的“雅玩”,是与宣德炉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个档次的宝贝。
时大彬是陶都宜兴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尊师重教、尚理崇文,非常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如太仓学者王世贞,松江名士陈继儒,都是他特别仰慕、时常拜会的壶友。时大彬不媚俗,他媚雅,他老是不停地变换花招,取悦文化精英。他原来是做大茶壶的,而且做得非常好。当他发现,文人们更爱便于把玩的小茶壶,他便改弦更张,不再做“饮茶”的大壶,专做“品茗”的寸柄小壶了。
在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时大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将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进了紫砂壶。有句诗是这样赞美大彬壶的:“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意思说啊,时大彬把苏东坡诗词中的意境,融进了百态千姿的新壶。
文化人,总爱抒发点思古之幽情。为了满足、迎合文人的这一情结,时大彬在泥料的选择和壶型的设计上,十分注意古风、古韵的承载与表现,因而做出来的茶壶,“敦厚”,“浑朴”,“砂粗质古肌里匀”,深受文人的喜爱。关于这一点,时大彬的高徒徐友泉,自叹不如自己的师傅。他曾经这样说过:“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意思说,我做的茶壶虽然非常精致,但终究比不上时壶的粗放、粗犷啊。
时大彬做的壶,不仅走进了文人的书房,也闯进了皇家的宫廷。坊间流传过这样的诗文:“明代良陶让一时”,“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些诗文,描述的就是皇亲国戚、后妃贵人对于大彬壶的艳羡。
时大彬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模仿“大彬壶”。因此,时大彬发明了一种非常有趣的防伪保真术。《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彬技,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意思说啊,他用自己的大拇指,在壶把上摁上一个箩箕,做一个特别的记号,以此来区分原作与赝品。
时大彬是个长寿的高人,享年七十有余。按说,他一生创作的紫砂壶,数量应该是很多的。但是,存世的大彬壶却非常少。怎么会这样呢?经过考证,人们发现,原来许多大彬壶都被时大彬自己给砸碎了。
他为什么要砸自己的作品呢?因为时大彬是个追求尽善尽美的怪人。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每有新作,如不惬意,即行毁弃,虽碎弃十有八九,亦在所不惜。”意思说,只要出现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他立马就把它砸了。虽然,十把茶壶被他砸了八九把,他也决不吝惜。
把不满意的作品摔掉,那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在作者成名之后,摔掉的可都是黄金白银啊。他能够坚持这样做,确实令人敬佩。时大彬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为壶艺界带了个好头,留下了一个优良的传统。
据我所知,在时大彬之后,许多壶艺大家都继承了这一传统。通常的做法是,每到中秋赏月的时候,壶艺家都会邀请一些文人雅士、各界高人来到家里做客。茶过七巡,壶艺家就会将自己一年来的创作成果,捧出来请他们鉴赏,品头论足。最后,评选出几把公认的好作品来。作为一年的劳动成果,那些壶,或者出售,或者留用。其余的,也就是次一点的、有争议的、没有受到追捧的壶,统统当众摔掉,一把也不留。“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较真的壶艺界,那也真是“一壶传世万壶碎”啊。
从时大彬开始,真正的壶艺大家,没人愿意破这个传统,破这个行业惯例。也正因为如此,时大彬的传世之作,都是最好的,没有较好的。时大彬因此也长期享有“千载一时”的美誉。
顾景舟:矢志追古,承上启下
论及现当代的壶艺大师,谁也不能绕过顾景舟(1915—1996)。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顾景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杰出壶艺家。
顾景舟,号瘦萍、壶叟、曼晞,出生于宜兴郊外的上袁村。那是一个陶艺之乡。他自幼便跟随老祖母学习制壶技艺,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民国28年,25岁的顾景舟,突然失踪了,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因为去向不明,家里人也不说实话,因此说什么的人都有。有人说,他因为家境贫寒,给一个外乡人当倒插门女婿去了。有人说,他与家人怄气,落草为寇,当兵吃粮去了。也有人说,他得罪了一方财神,遭人陷害,被人绑架了。对于那段神秘的经历,顾老先生终身讳莫如深。解放之后,面对记者的无数次追问,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环顾左右而言他。
顾老已经去世多年,我想,他的那段神秘的经历,也该解密了。其实,顾景舟当年没有被人绑架,也没有落草为寇,而是被一个神秘的商人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界,住进了一座神秘的院落。在经过了一番神秘的洽谈之后,顾景舟就在那座神秘的院落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了3年。那个地方,不在荒郊野外,也不在密林深处,恰恰是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这可真是大隐隐于市啊!在隐名埋姓的3年中,有专人伺候顾景舟的吃喝拉撒。顾景舟每天只干一件事,那便是,秘密仿制古代名壶。其仿制的蓝本均由古董商提供。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经历,对于壶艺家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模仿是创新的前奏。旷日持久的模仿,对于揣摩古人的用心,汲取前人的智慧,无疑是必要的,更不用说模仿的对象尽是些国宝级的名陶名壶了。
至于古董商将如何处置那些仿制品,严格说来,与仿制者是没关系的。再说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在那个纸醉金迷的都市,一个来自乡间的年轻的做壶人,也没有办法左右古董商的种种图谋。
综观顾景舟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我们发现,他一辈子主攻“光货”,终身追求返璞归真,并力图在最简洁、最传统的造型中,寻求突破,寻找新意。
顾景舟做过一把壶,取名为“上新桥”。那把紫砂壶的造型,传统、古典,按说没有太多的新意。但是,由于他在壶体的顶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座石板桥,把整把壶都带活了。有了那座石板桥,壶体上所有的线条,都成了水面上的波纹,所有的同心圆,都成了涟漪的一个部分,使得那把紫砂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情韵,真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对于顾景舟在紫砂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成就,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千载一时久绝迹,二陈妙造也难求。如今阳羡名壶手,海内争传顾景舟。”诗中的“一时”指时大彬,说时大彬的作品绝迹已久了。诗中的“二陈”指陈鸣远和陈曼生,他们的作品也已经很难求得了。如今阳羡名壶手,当然属于海内争相传颂的顾景舟了。平心而论,这个评价是准确的、公正的。
在紫砂陶艺的变革与创新上走得最远、成就最高的,当数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1940— )。吕先生对紫砂陶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他开创并完善了绞泥装饰工艺。所谓绞泥装饰工艺,就是将多种色彩的紫砂泥料,混在一起,用以装饰紫砂壶。在高温的作用下,那些不同色彩的泥料,会出现奇妙的窑变。因此,运用绞泥工艺制作的壶,色彩斑斓,变化多端,效果奇妙,浑然天成。吕先生的这一创举,拓展了紫砂陶的表现力,丰富了紫砂陶的语言。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将永载陶艺发展史。
“旭日东升”壶,是吕尧臣先生的新作,壶体上绚丽的云海,就是用绞泥做成的装饰。如此飘逸的纹饰,如此奇妙的色彩,在600年的紫砂陶艺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吕大师还创作过许多绞泥精品,如“玉屏移山”壶,把漓江的山水搬到壶上来了。如“沙漠之舟”壶,把草原的风光也搬到壶上来了。有一把壶更绝,取名为“华径”壶。壶体上铺陈着一圈雨花石,而那一枚枚五彩缤纷的雨花石,都是用绞泥做成的。正因为吕尧臣创造了“吕氏绞泥”工艺,使他赢得了“紫砂魔术师”的美誉。
吕尧臣的第二个贡献,是将人体艺术融进了紫砂壶艺。为了这方面的创新,吕先生还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多年来,吕先生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西方的艺术家,特别崇尚人体之美。几千年来,已经把人体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紫砂人,能不能把人体的线条美、体态美,也表现在壶上呢?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要想表现人体美,必须进行人体写生。然而在丁蜀镇,想找一个人体模特儿那是非常困难的。
十多年前,在一间卡拉OK厅里,吕尧臣看中一个美丽的打工妹。他冒着被人误解、被人辱骂的风险,上前说明了情况。他没有想到,那个打工妹一口答应给他当模特儿。于是,在一间密室中,吕尧臣开始了对于人体之美的提炼与表现。
小镇上议论纷纷,那是意料之中的事,吕先生对此一概不予理睬。没过多长时间,他便推出了“贵妃出浴”壶、“伏羲”壶、“爱之欲”壶、“欲放”壶等一批人体系列的紫砂壶,展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简洁、唯美、有胆量、有突破”,这是理论界对他的公正评价。
正因为吕尧臣先生多才多艺、锐意创新,几十年来硕果累累,海外收藏家“跪求尧臣壶”的故事,近年来屡屡上演。
学者们普遍认为,紫砂陶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化人与手艺人的结合,二是手艺人自身的文人化。在手艺人、工艺师逐步文人化的道路上,走得最稳、成就最大的当数陶艺大师鲍志强了。
鲍志强(1946— )有过拜师学艺、聆听老艺人口传身教的经历,也有过进入高等学府进修艺术史论、研习工艺创作的幸运。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互补,成就了像他那样的又一代陶艺大师。
在鲍志强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又有对现代造型理论的吸纳。他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的艺术语言,都融会在作品中,使之充满了书卷气、文人气。
鲍先生做过一把“紫璧古韵”壶。壶盖像一面铜镜,其壶体、壶纽和壶把,使用的都是青铜文化的语言。
鲍先生的“玉振金声”壶,让我们在紫砂壶上,看到了一只玉蝉。那把壶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玉文化的。
另有一把“井栏壶”。他运用石雕、石刻的语言,雕琢了历史的凝重,刻画了岁月的沧桑。
鲍先生创作的“源泉”壶,其造型像一捆汉代的竹简,象征着民间工艺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总之,鲍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浓浓的书卷气,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中国当代的制壶名家,灿若群星,举不胜举。由于篇幅关系,只能就此打住。挂一漏万之处,还望方家海涵。
陈曼生,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名鸿寿,字子恭,另有老曼、曼公、恭寿、种榆仙客等别号一长串。他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海做壶的文化人。
陈曼生的本职工作,是当县太爷。他长期担任溧阳县知县。可是这人太痴迷紫砂壶了,他经常不升堂、不断案,偷偷溜到宜兴去品新茗、赏新壶。
陈曼生是个才子,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是“西泠八大家”之一。出版过《种榆仙馆印谱》等许多“学术成果”。因为爱壶,陈曼生放下县太爷的身段,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三人,与他们达成协议,联合开发紫砂新品。具体的分工是,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兄妹负责捏制与烧成。双方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紫砂名壶,并推出了著名的品牌“曼生壶”。
陈曼生与杨家兄妹合作,开创、完善了在壶体上刻字、作画的工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为有了这套工艺之后,无论是文人偏爱的佳句、箴言,还是百姓喜欢的山水、花鸟,都可以刻到壶上来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含量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
“曼生壶”的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尤其是那些个壶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壶铭之一:“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这是刻在一把半月壶上的座右铭。意思说啊,盛极必衰,乐极生悲,我将这把壶随身携带,放在眼前,作为我为人处世的一个提醒。
壶铭之二:“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臧者,好也。偕臧者,大家都好也。这是刻在一把方货上的壶铭。意思比较明确:对内,我们亲兄弟明算账;对外,我们讲原则守规矩。这样一来,对我对你都会有好处。
壶铭之三:“笠荫,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这一句文气更足,雅趣也更浓,是刻在一把斗笠壶上的。者,中暑也。意思说啊,斗笠可以遮阴去暑,而茶汤可以解渴,两者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佛祖没有告诉我。平实中透着机趣。
陈曼生写壶铭,确实堪称一绝。那些句子既切壶,又切茶,而且意味深远。
在陈曼生之前,许多陶器上已经出现了铭文,但档次都不是很高。例如:“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这是教人懂礼貌的,叫人别一个劲地老敲人家的门。再如:“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这是炫耀主人有钱的,没什么文化气息。又如:“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这显然是句套话,文化含量稀薄。
因为曼生壶上总是刻着精彩的名言佳句,故而留下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
“曼生壶”的落款大多为“阿曼陀室”,而“阿曼陀室”是紫砂壶艺界第一个强强联合的研发基地。在那儿,陈曼生整理出了一整套制作紫砂壶的图谱,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在该研发基地的大堂里,悬挂着陈曼生撰写的一幅有趣的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绝妙地表达了这位县太爷超凡脱俗的、自鸣得意的心态。
如何在美术高考三个小时内画好色彩?
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最好的专业水平
设计素描、色彩的创作要点
素描头像默写评分标准和美术高考头像默写技巧
美术高考中人物头像写生的构图原则
打好美术功底 才能应对美术高考画风的多变
美术色彩作业经常遇见的五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美术高考的五项技巧要牢记
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考画风
素描静物写生空间感的的处理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历年专业考试题目
美术高考中常见的五种构图详解
十个方法让你从新认识美术高考色彩静物
素描头像构图准则 美术高考必备
2015年江苏省美术类高职第1小批平行院校志愿投档线
了解头骨结构 是美术生必修的素描头像写生基础
浅谈中央美术学院色彩头像命题趋势和五点要素
2015年江苏省音乐类高职第1小批平行院校志愿投档线
身为艺考生你晓得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存在哪些注意事项吗?
美术考生如何应对美术高考中考题的疑难杂症!
细节决定成败,大效果决定生死 美术高考试卷详解
北京美术联考六点注意事项
浙江理工大学速写、素描、色彩备考指南
美术考生画好素描半身像的关键
应试技巧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雕塑专业
美术高考生须知的色彩默写注意事项
正视美术高考色彩风景 正确理解色彩风景的四大特性
备站江南大学美术高考 应先了解往年考题类型
美术高考中素描用笔的要求
美术考生应掌握正确的速写训练方法和表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