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哀公立孔子旧宅为庙以岁时祭祀孔子起,至清康熙帝、乾隆帝亲至京师太学和阙里孔庙参与祭孔活动。关于孔子(文庙)的祭祀活动,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社会中几乎从未间断。东汉元和二年(85)章帝过鲁,祭祀孔子,作六代之乐,成为文庙用乐之始。隋唐时期形成专门祀孔乐章,确定乐章数,而后历代更迭发展,逐渐成为一套完整的乐舞体系。其间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
江南溧阳文运绵长,据东汉《校官碑》记载当时溧阳长潘乾就曾“构修学宫,宗懿招德”,以教化当地百姓。之后历代学宫文庙屡废屡兴,尤其入清之后地方官员多次兴修学宫,以显示文教兴旺。溧阳市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枚清代溧阳学宫文庙祭祀奏乐所使用的铜编钟,铜编钟铸造于清雍正十年(1732),整器铸造精细且保存完整,编钟高30、腹周长72.5厘米,重达7公斤,和战国时代编钟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该编钟为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顶饰镂空桥形钮,用于穿系,钲部有三排乳钉,编钟钲间有铭文,一面有纪年为“雍正壬子(即雍正十年,1732年)”,另一面镌刻有乐律名“仲吕上”及“文庙编钟”字样。最早应配有木质框架用以悬挂打击奏乐,因时代久远,编钟的木制框架已不存。
清代编钟在康熙朝进行了制式改革,不再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而是统一了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编钟一套16枚,分别对应十二正律与四倍律,钟壁依次由厚至薄,奇数为律,偶数为吕,由低至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倍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枚编钟就是当时文庙一组编钟中仅剩的“仲吕钟”。
中西策展人体制及生态对比
齐白石的金石心迹
海外传播与阐释中对齐白石的误读
恢宏与熔铸 ——经典重现的意味
重铸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魂魄
我山非他山,心近平凡
“墨变”:轻松地穿越
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与出路
艺术家:请多考虑下你们作品的受众
工笔画写意性的表现方式
今日英国艺术教育:绘画的终结?
朱屺瞻与关良“沪上重逢”
手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体现
马力:一个在中国做策展的法国人
当代油画卡通倾向:从雷同走到雷同
江山胜景:粗服乱头的野趣之美
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发动机
从新媒体看青年艺术家成长四重门
传统的颠覆与解构
为中国美术立言
诗意·诗境——吴声的诗意画探索与追求
美术馆不能被赞助者牵着鼻子走
瑞士水墨基金会主席:中国水墨艺术很神奇
当代艺术评论:一条纱巾?
当东方走近西方——访清华美院教授杭间
秦桧可以被扶起吗?
非洲人的绝活黑木雕价值不菲
真画还是高仿品?齐白石真迹展引发质疑
清新的文人墨戏——覃志刚的书画
我们为何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