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铜炉历史由来已久,在古代暹罗国使者为大明朝带来了数万斤风磨铜,也就是黄铜。当时云南的铜矿尚未开采,金灿灿的大量黄铜让朱瞻基极为欣喜。他命人将这数万斤 风磨铜化为铜水,重新铸造成一万八千多件传统礼器,其中包含了3000件香炉(一说为5000件)。这3000件香炉也就是为后世收藏家心心念念的明朝铜炉。
当青铜器的光芒褪去,另一种铜器文化在明代异军突起。铜炉,这种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的器物开始作为祭祀的礼器和文人香道用具跃上历史舞台。 而图中这种铜炉正是其唯一的杰出代表。西方人视此为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而中国人自己却似乎早已遗忘,正如王世襄所言:“把玩铜炉,这种生活情趣已离我们很远,以致有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
民国铜炉以朝佛祭祀,祈祷许愿的香炉为主,从文中此炉便可看到炉身正后环绕的八个大字“有求必应,佛光普照”外环绕佛家纹饰,铸功上来说整体线条匀称有力,设计精良、排版传统独到。底部以三足鼎立之势以此表明此炉地位神圣高尚!民国铜炉是一种既可以居庙堂之高,又可以处江湖之远的器物。这正如古代的文人,他们在书房内研读圣贤诗书,一心寄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现实未必如意,皇帝的召唤有时遥不可及。案头的铜香炉成为自己的一种隐喻:本为宏大庄严的典礼而生,却栖身于简陋的书房内。
近日重庆墨古堂有幸征得藏品民国铜炉一鼎,图中的铜炉整体充满了贵金属的质感,精美的玉石必然需要手工的打磨和雕琢,精良的铜炉也需要经过一番打磨和 养护,铜炉皮壳质感温润若玉,符合传统文人的美学标准。古代文人对于各种器物包浆的追求,其实也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此炉 出至明朝,为了达到铜色细腻的程度,需要对铜进行反复冶炼。据历史记载这鼎铜炉曾反复提炼了12次之多,加倍提纯。如此得到的精铜,只有冶炼前的四分之一。以十二炼提纯黄铜,其纯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古时的朝代。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心却变得浮躁,点一支香,赏一具炉,可以让人很快静下心来。在香气熏染下,无论人还是炉,都仿佛回到了古代,无尘俗之扰,也无车马之喧,在人与炉中间,只有袅袅弥散开来的几缕青烟
2015年湖南省省属高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公告
莆田学院简介
青岛滨海学院简介
济南大学简介
常州工学院简介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5年江苏艺术类本科录取结束
上海戏剧学院简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5年本科录取分数线
邵阳学院简介
惠州学院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简介
长江大学简介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介
长沙学院简介
2015年西藏区提前批院校和第一批本科院校未完成计划公开征集志愿通知
嘉兴学院简介
蚌埠学院简介
武汉工商学院简介
黄淮学院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简介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成都学院(成都大学)2015年广西艺术类本科录取结束
华南农业大学简介
榆林学院简介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简介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