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受持续特大暴雨影响,乐山大佛景区遭受洪涝灾害。在乐山大佛佛脚观景平台上,水已淹没至大佛脚趾。据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消息,这是1949年来,乐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脚趾。八仙洞码头水位没过腰部当地辅警全员出动营救被困群众另外,乐山大佛景区北门到八仙洞码头的水位已经没过人腰部。
此外,乐山市凤洲岛大佛坝1000余名群众被困各方力量紧急驰援。青衣江出现100年一遇洪水,乐山市市中区凤洲岛大佛坝1000余名群众被困。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并调度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等进行救援!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其内部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近景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乐山大佛近景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且读且画(组图)
2017年长春光华学院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米巧铭对话俄罗斯列宾美院院长西蒙(组图)
评艺术家张火丁复出:生活不入世 艺术才入流
丛涛: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已渐消退
皮道坚:当代艺术绝非全是观念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
陈诗宇:如何欣赏现代美术
专家谈功甫帖真伪之争:真伪鉴定并无统一标准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
“水墨在中国是文脉,在西方是媒介”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组图)
参与:从社会雕塑再出发
李泽润:书法重在情感表达(图)
国内艺术节频现:究竟是谁的节日
邵大箴:他不回避他的艺术要走向市场
冯博一:非展览空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评论:让艺术像血液一样融入生活
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
陆俨少:学画微言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中国画史研究需要不同的视野(图)
孙振华:创造一种自由的境界
青年艺术家刘艺科:感受世界的方式(组图)
悼念艺术家忻东旺(组图)
中国现在没有真正的当代水墨
抗战时期的郑午昌及海上画坛(图)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