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龙君:《小秋意》
壶人一相,神形兼备。不懂壶的人怎么看壶呢?那就像看一个人那样看吧!
人有骨架、肌肉、皮相,壶有线条和轮廓。艺人以素描的手法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线条以其匀整、流动、回环、曲折,传递着壶的体积、形态与生命。
一个人,挺胸、抬头、阔肩,我们便称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壶有无精神,也要看骨架。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壶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精神主骨,重在肩胸,在视觉上体现在壶体局部的“折角弧线”,当局部折出角度之后,犹如人之肩膀舒展,重心提升。若折角弧线流于浅弱,肩膀瑟缩,则骨相单薄。
若以五官来赏,那壶的五官是哪些呢?
一:壶嘴
紫砂壶的嘴、把和钮,制壶者通常称其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丝毫不能苟且。嘴、把和钮的造型处理要与壶体形态相协调,不可太张扬或太弱。壶嘴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等多种。
好的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的变化,壶嘴的长短、粗细,装在壶体上的位置都要恰当。
壶嘴内壁一定要通畅、厚薄均匀,壶盖上的通气孔要大小适当,不易被水汽堵住,注茶时空气流通,并形成一定的压力,小小壶嘴也有那么多门道,艺术路上只有精益求精。
二、出水口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起初,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三、壶把
紫砂壶的壶把形态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类型。其中端把的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传统中的执壶把,今天较为常见的多为环形把。横把,就是壶把与壶嘴成90度角。横把壶,早在唐代长沙窑中就已有生产,可见在唐代比较流行。现在国内一般很少见到横把壶,但是日本人、韩国人品茶时多用横把壶。
提梁壶类型,古已有之,原始陶器及青铜器造型中皆有。紫砂壶中的提梁又有两种形式之分,一为硬提梁,一为软提梁。
四、壶足
紫砂壶的底足可分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钉足三种类型。
一捺底是紫砂壶底特有的样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壶体,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无须上釉,烧成时便没有粘底或粘匣钵的顾虑,尽可采取最简洁、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在看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下,把壶当做一个人来看下,看看这个“人”身材如何,五体协不协调,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其形是否到位。看壶如看人,看一把壶的神韵,就要看壶的“五官”组合在一起是否有精神!
紫砂壶如人,不仅以血肉之躯立世,更追求风神之美,将用和意浑然相通。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很多的对立与统一,如宾主之序、均衡之变、节奏之美、大小曲直等等,这一系列的对立和统一,本质是审美的张力。
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在紫砂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它一道,共同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善学还从规矩”凡学,不可自作聪明,需知一器方圆自有度,莫将“冯马”乱糊涂。唯有吃透章法,纵横使转间皆能出规入矩,始可言变、言新、言奇。
巢国庆办书画展
赵洪星国画展昨举行
广东省版画展4月25日在莞城美术馆举行
赵洪星国画展昨日在沈阳举行
“岁月母亲”主题书画展 下月湖北美术馆开展
“韩璐水墨花鸟画展”在义举行
葛晓弘水墨画展亮相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
“墨舞中华”画展在京举办
赏扬州名家画展
旅美画家举办大写意书画展 共展出100余幅作品
漯河市举办李沃源书画展
杨澄油画新作展“澄邈”在北京西五画廊举办
“田树苌书画展”本周三开幕
盛洪义书画展济南博物馆举行
“四川·中国书画展”惊艳京城
盐田美术家举办 个人国画展
陆晓翰水彩画展举办
湘潭耄耋老人办书画展 呼吁保护传统文化
乌兹别克斯坦油画展在南京东南大学开幕
明园涵翠苑“艺彩纷呈”画展隆重开幕
“梦回魏晋”画展回归传统
“对话经典”大土三阳山水画展举办
江苏画家巴黎画展获奖
陈逸青油画展今日亮相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翰墨闽江源”书画展开幕
杨帆画作参展江苏省首届水粉画展
耿汉精品画展西安举行
金陵画鱼人——丁长荣七十岁画展
澳籍华人画家赴浙江湖州办画展 进行美术交流
四十年的故事:林旭东、陈丹青、韩辛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