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委宣传部为指导,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在北京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启幕。
“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由邵大箴、薛永年、范迪安、安远远、罗世平、殷双喜、杭间、冀少峰等组成学术委员会,由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担任策展人。展览以学术高度、当代思考、国际视野,反映中国水墨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呈现中国水墨艺术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精神。展览分为承、转、启、合四大板块,邀请了当代水墨画坛极具代表性的44位水墨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100余件。
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以“时代精神:水墨艺术家创作谈”为主题的学术论坛,由宝库中国执行董事、安美术馆发起人朱旭东主持,刘庆和、丁观加、徐华翎、康春慧作为艺术家代表参与现场讨论。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1年1月24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公共美育、学术讲座、主题论坛等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
前 言
近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水墨创作,着眼于“中国内在理路”或者立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讨论成为主流,而“水墨展”和“水墨研讨会”的不断举办,一方面让社会各界对中国水墨的认识与了解得到空前加强,一方面又将水墨纳入到了世界文化史的整体视野,并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事实上,中国水墨是中国艺术家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艺术在创新性的语境之中针对观念和方法论所进行的系统建树。因此,新世纪以来中国水墨的蓬勃发展,不是艺术创作的趋势改变,而是社会文化认识的更迭现象,反映为中国文化价值标准的重新确定,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体认。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作为内质化的要求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内涵,而“全球化”的文化思考逐渐立基于文化间的彼此尊重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原则。
基于这样的背景,“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的举办,既力图真实反映中国水墨创作的现实成就,同时也更强调展现中国水墨创作的未来方向。
参展艺术家们将对传统的认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将创造的动机落实为时代精神的现实阐述。在他们的艺术中,“传统”与“创新”的互动关系业已达成,即“传统”依赖“创新”而再生,而“创新”又得益于“传统”的启发和滋润。藉此,艺术家们也进一步确认了艺术个性发展的方向与意义。
譬如,在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加强叙事、重视意境之外,艺术家们将交错、并置、映衬、冲突等视觉心理效应引为自我的创作法则,从水墨的“不可替代性”出发,立足于“水”“墨”“毛笔”“宣纸”的独特性、变化性的再创造,推动了视觉丰富性的有机达成,也推动了“当代性介入”的水墨新方式。
如同21世纪许多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中国艺术家一样,参展艺术家们提出的“水墨”作为观念、方式、语言、媒介等的多样思考与操作路径,不仅仅是在探讨与发挥水墨、宣纸、笔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在观念和方法论上对水墨进行系统性建构的文化意义,更是在“承”“转”“启”“合”中,将个体创作归入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变革图强、文明进步的历史文脉之自觉,将水墨作为集体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态度来彰显自豪。
“中国水墨年鉴”组委会
孔柏基宣纸油画让人耳目一新
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
中国书画家赴阿联酋进行艺术交流创作
雅尼斯·库奈里斯“演译中国”
当代刺绣精品展群芳争妍
王清州画作充溢“怡红快绿”情趣
新春名家书画作品“蛇舞丹青”
王中年国画展举办 展出近期近百幅作品
杨成国油画展“东方情怀”
迷失在展览空间中的2012利物浦双年展
“虚薄”绘画展在北京开幕
万达携石齐画作“挺进”卢浮宫
雕塑艺术家展望的展览《我的宇宙》
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中国画提名展
中韩建交20年艺术展举办
第三届全国漆画展规模历届之最
赵清设计展呈现“清平乐”
卢禹舜160余幅画作展现新人文
王平画展亮相马鞍山
于敏工笔画展关注女性题材
180米书画长卷献礼十八大
“走过春秋——白国文绘画作品展”举行
中央美院举办王玉平作品展
左庄伟夫妇金婚画展走进南京社区
雷诺阿《枫丹白露景色》在京展出
潘柏林陶塑精品展举办
"苍茫惟一——安东书象展"亮相北大
中国当代新艺术展演绎“行云”
山东中国画山水作品在京展出
第四届“明天会更好”书画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