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海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蕴含着中国人的礼制观念、伦理习俗、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澎湃新闻获悉,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这些天正在山东博物馆对外展示,共展出30余件明代服饰文物,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等多角度为观众重现“大明风华”。
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为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体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出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
明代服饰注重对传统的继承,远法周汉,近取唐宋,从色彩、面料、款式、纹饰到穿着的时令与场合,形成一系列定制,规画之周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其工艺之精湛、寓意之丰富、纹饰之华丽,亦可谓历代之最,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遴选服饰文物30余件,全部是两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精品,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更是明代传世成衣实物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展览辅以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展厅为每件珍贵文物都定制了独特的展柜,针对丝织品保存条件苛刻的特征为每件文物量身定制了灯光投影,实现了美观与保护的双重效果。山东博物馆藏有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套明代朝服实物,此次将在展厅核心位置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大红色暗花纱方补圆领、香色麻飞鱼贴里等珍贵文物也是近几年来首次展出,届时观众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明朝服饰的端庄仪态与宏美气度。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在制定安邦治国方略时,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洪武元年(1368)二月即下诏“悉命复衣冠如唐制”,洪武三年(1370)初步确定服制规模,洪武二十四年(1391)对明初以来的冠服制度进行大规模更定。此后明世宗君臣又对服制进行补充与修订,最终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服饰体系。“垂衣天下治”部分中,可见明代官员服饰,是明代服饰文化体系中“礼”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上承汉、唐、宋、元服饰的基本形制,又因时而变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突出了贵贱有别、上下有等的特点。明代官员服饰主要包括文武官员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和命妇服饰。
朝服是等级地位较高的一类冠服,应用于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明会典》载,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敕、进表、传制时,官员穿朝服。朝服定型于汉代,历代相沿。明代朝服承袭唐宋之制,但品级划分更为严格精细,以层次分明的七个等级,规定九品间的服饰规范。明代不论文官、武官,一律着梁冠、赤罗衣、赤罗裳、白纱中单等,以冠梁数量、大绶图案及带銙、组佩、绶环、笏的材质区分品级。山东博物馆收藏了一套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朝服实物,这也是一千八百年朝服历史上唯一可确定的实物。
明代规定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之时穿公服,在外文武官员每日清早公座时穿公服。后来在京文武官员只在朔望日具公服朝参,外任官则初莅任望阙谢恩时穿公服。明代公服沿袭宋元形制,包括幞头、圆领右衽袍、笏、单挞尾革带等,以袍的颜色、带銙及笏的材质区分品级。
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朝服系列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以往“赤色”仅仅停留在文献记载中,现代人看不到实物,也无法形容它的具体颜色,但通过看这批珍贵的明代传世服饰就能找到答案。“所谓传世,指的是代代保留传承下来,没有经过地下埋藏或出土,这样才能保留文物最原始的真实色彩。”
“很多人喜欢明代的飞鱼服,通过看影视剧误以为这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于芹介绍说,实际上并非如此,参观此次展览就能了解到,在明代不仅锦衣卫可以穿飞鱼服,孔府衍圣公也穿飞鱼服。飞鱼作为一种高等级的纹样,可以被皇帝赐给有功的大臣以示恩赏。本次展览不仅能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明朝服饰的仪态与气度,还能帮助公众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与故事。
此次展出的香色麻飞鱼贴里即是男服。直领、大襟右衽、宽袖,袖端收口,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状。衣身左后侧开衩。此袍地部组织采用二经绞结构。云肩处取片金线、红、白、黑、绿、蓝、黄、粉红等色彩绒丝为纹纬,采用局部挖花技法织过肩飞鱼、海水江崖纹。袖襕和膝襕处亦采用局部挖花技法织流云飞鱼纹。
在明代,吉服还未被纳入冠服制度中,但在各类典章政书、文学作品中却被屡屡提及,多用于时令节日、寿诞、筵宴、婚礼等吉庆场合。吉服式样繁多,有圆领、直身、道袍、曳撒、贴里、袄裙等;用色明朗,多用大红等喜庆色彩;纹饰繁缛,常采用吉祥图案或应景题材,文化意蕴深厚;工艺精湛,大量运用妆花、织金、刺绣等技艺,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华锦庆嘉时”单元中,可以看到云肩、袖襕、膝襕是明代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前胸、后背及两肩处装饰柿蒂形“云肩”,左右肩部至袖端装饰“袖襕”,前后襟下摆处装饰“膝襕”。云肩、袖襕、膝襕内的装饰图案使用相同主题或元素,其纹饰多较尊贵,如饰蟒、斗牛、飞鱼、麒麟、凤、鸾、仙鹤等祥禽瑞兽图案。
“香霭入长裾”单元中,在各种礼仪场合之外,是款式极为丰富的日常起居服饰,这类服饰淡化身份等差,追求流行风尚。明前期较为简洁,中后期经济繁荣促使人们审美观念趋向多元,服饰款式日趋繁多。男装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贴里、曳撒、褡护、襕衫等,女装款式则以衫、袄、裙、比甲等为主。
其中展出的绿色素纱女袍为命妇常服。圆领、大襟右衽、宽袖,左右两侧开衩,下摆前短后长,后片底摆边角向外对折再向后折返钉缝于衣身上。此袍前胸后背留有缀方补痕迹。
展览的第四部分“知来处,明去处”是本次展览的一个特色。配合整个展览理念与布局,我们与著名服装设计师楚艳合作,仿制了本展中的三件明代服装作为展品,同时,结合楚艳十几年间在中国色、创新面料、工艺等服饰美学方面的设计作品,将传统的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基于明代服饰的创新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服装,将古代和现代,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行一次跨越700年的服饰美学新连接。
山东博物馆负责人在接受山东媒体采访时介绍,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突出特点是多样性和融合性。8年前,该馆曾举办过类似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但受限于当时的文保技术,展览举办时间比较短。为了能把优秀的服饰文化再次传播给公众,他们申请了专项资金改造展览,本着保护文物的态度,在展区设置恒温、恒湿的条件,让这场文化盛宴得以顺利呈现。“希望观众能从明代服饰文物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中,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据悉,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是世界博物馆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展览旨在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载体,展现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启迪大众回望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立足当下,继承优秀基因,塑造“中国风度”,展示“中国气派”。
针对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鲁王朱檀生前所穿的一件织金盘龙纹黄缎袍,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还将在10月18日的讲座中,详细分析团龙袍和辫线袍的基本款式、其妆金织花和蹙金刺绣的技法、团龙与柿蒂窠龙及相关纹样,并将其与明代孔府旧藏服饰进行比较。
此次展览将延续到11月29日。
2015年北京市高考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韶关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大学
广东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深圳大学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嘉应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2015年河南省高考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2015年重庆市高考考试科目、时间及分值安排
汕头大学
邵阳学院2015年承认湖南、江西美术统考成绩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
湘潭大学2015年承认北京、湖南美术统考成绩
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2014中国大学星级排名公布 国科大跻身六星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