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梁楷 《泼墨仙人》(局部)
逸笔草草,简淡水墨间,一仙人(或谓禅宗散圣),宽衣大肚,步履蹒跚,如行云雾间,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这就是宋代梁楷的名作《泼墨仙人》,这类中国减笔画作其后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禅画与美学。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国宝聚焦”展呈现了宋代蔡襄《书尺牍》册和梁楷《泼墨仙人》册。展期为三个月。“国宝聚焦”展每期仅展两件书画巨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均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书画文物,依艺术性之高下,区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种等级。为了展示其推动古物分级的成果,从2020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选定正馆107陈列室规划为“国宝聚焦”专室,每次选展二组件国宝级书画,展期以三个月为原则,定期更换展件。若属“七十件限展书画精华”,展期则以42天为上限。
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凡展出国宝,均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展览目标则为透过名品的聚焦,提升观众对国宝书画的认识,并强化对古物维护课题的重视。
梁楷 《泼墨仙人》册
此次展出的《泼墨仙人》册作者梁楷,山东东平人,南宋画家。个性嗜酒自乐,不拘礼法,自号梁风子。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任画院待诏。宋室南渡后,曾一度浪迹于杭州一带。他师法贾师古,善画山水、人物、佛道、鬼神等题材,其作品的社会公认度,远在贾师古之上。他为人放荡不羁,在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时,曾被皇帝赐予金带。他却把金带挂在院内,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喜好饮酒,酒后行为不拘礼法,因而得名“梁风(疯)子”。作品有:《李白行吟》、《羲之观鹅》、《渊明像》、《参禅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等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册 48.7x27.7公分
《泼墨仙人图》画中人的头部及五官,具用细笔钩勒,衣裙则以水墨淋漓的豪放笔法挥洒,笔简形具。乾隆题诗形容是仙人宴会后的醉酒情态,或为本幅订名的由来。但另有一说认为应是在画禅宗散圣的形象。此类富有禅意、逸格的表现手法,深受日本僧俗喜爱,亦对日本禅画影响深远。
在五官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紧凑夸张的对比手法,五官画得十分紧凑,额头却很宽大,占去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用笔上,只有五官用线简单地勾勒,头发和胡须则运用大笔侧锋描写,用墨干湿浓淡变化准确自然。在身体动作形态的描绘上,更加豪放自如,更多地运用沾有饱满墨汁的大笔以侧锋写出。人物肩部,用大笔侧锋浓墨急速书写,但这浓墨,并非一团黑墨,而是变化极为自然丰富的浓墨的表现。
远处的肩部只是用几笔淡墨简单概括,这样一远一近,一浓一淡,使画面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在衣袖与裤子的描写上,都运用了大笔侧锋书写,但在用墨上衣袖的墨色较淡,裤子则用了较重的墨表达,这样产生墨色对比,无须用线勾勒轮廓,同样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体态。
梁楷另一名作《李白行吟图》收藏于日本,画中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后人亦称其作为“减笔画”。
梁楷名作《李白行吟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 非此次展品
对于梁楷减笔的背景,艺术评论人顾村言在多年前的《逸笔草草且淋漓》一文中写道:
梁楷早期并非简笔,他的画院待诏功底从《出山释迦图》用笔的精妙是可以见出的,《出山释迦图》为绢本,描绘的是经过长久修行仍未悟道的释迦出山的情景,人物构图精细严谨而近于写实,衣纹线条“钉头鼠尾”特征明显,画作左侧树下的山石上有“御前图画梁楷”款。另一《雪景山水图》,山石线条如《出山释迦图》的衣纹,硬而尖锐,皴如钉头,置之宋代李唐与马夏间亦毫不逊色。分析梁楷之所以转为减笔的原因,除了人生际遇的改变,似乎还应当明白老庄思想的渊源及当时的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所谓逸笔,其实正传承了真正中国文化美的核心——“朴素高逸之美”。对于梁楷这样的心性自在之人,减笔或逸笔是一种必然,而此前的繁笔与工笔正是为了以后的减笔,所谓“绚丽之极,归于平淡”。逸者必简,“减”与“简”,正与朴素相对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更是道尽了其中的三昧,“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中国艺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崇尚朴素的风格,与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艺术偏重于外在形体是不同的,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其实是表现作者的主体精神,能真正表现具有大美的创作者人格,方为真正的艺术,宋代欧阳修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后,东坡首次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都是背景所在。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梁楷作品 三幅一组,中为《出山释迦图》 非此次展品
蔡襄 《书尺牍》
展出的另一作品是蔡襄《书尺牍》。
宋 蔡襄 书尺牍 册 24.7x27.1公分
本幅的内容在谈寻求纸中名品──澄心堂纸。书体在行、楷之间,用笔、结字大致融合虞世南(558-638)、颜真卿(709-785)二家书风。澄心堂纸相传为五代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命宣城工匠制作而来,表面犹如卵膜,质地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蔡襄尝持百幅,珍爱异常,誉为“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
蔡襄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安道帖》尺牍 1055年 纸本 纵26.8厘米 横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品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其书法“端劲高古,容德兼备”。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据悉,目前“国宝聚焦”已推出四期,本期换展前的展品(2020年7月29——2020年10月29日)为宋朱熹 《易系辞》册和明唐寅 《采莲图》卷。
凯里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贵阳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
莆田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福州大学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琼州学院
华侨大学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宁德师范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音乐学院
安顺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铜仁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