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下午,一场题为“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的展览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等晚近名流家书原迹五十封,同期展出与家书有关的信笺、信封三十余种及各种家书撰写指导专书二十余种。
本次展览除了中国传统家书,还展出部分外国家书原迹,其中抗战援华的美国飞虎队上尉利特尔(Wilbur Wilton Little)在抗战期间写给母亲与妻子的一百零三封家书堪称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小明介绍,“竹报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书文献展”为上海市2020年文教结合紧缺艺术创新人才工作室——“小绿天楼中国古代书画文献整理工作室”阶段性成果。“竹报平安”源自中国古代典故,后来引申为家人间互报平安的家信,简称“竹报”。本次“竹报平安”展品以中国社会名流的家信为主,也有部分普通人的家信,兼顾少许美日涉华友好人士的家信,这些信件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累累百言的长札,还是只字片语的短简,无疑都以日常琐事为主,但笔下娓娓的问候、反复的叮嘱无不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与企盼,盼望家人平安,盼望时局稳定,盼望子女上进,盼望老辈康健。本次展览策展人丁小明认为,就家书展览而言,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首先,这些泛黄纸张上的笔迹间流淌着的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家书中那些为人父、人母、人子、人女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深深的打动过当事人,也让后世读者为之动容。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时代进步,科技日新,带来世界巨变,个人视野变宽、行走更远。但是亲情不变,亲人间的祝福与牵挂不变。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一封封中外家信,其实就是承载着人类自古以来亲人之间最真挚、朴素的情感。只要人类存在,这样情感就永远存在,且非常重要。
其次,家书的教育意义也是历久弥新,影响深远。一部《曾国藩家书》不仅曾氏子弟奉为人生圭臬,而且深深地教育了晚淸民国时期的几代人,甚至对日本、韩国都有影响。就我本人而言,在我从事家书收藏与研究之前,《傅雷家书》无疑是对我甚至我们那一代人影响甚深。正如楼适夷在《傅雷家书》代序中所写的那样“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类似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式的家书在本次展览中也随处可见,如文献学家孙毓修致其子孙贵定的家书,大夏大学校欧元怀致其子欧天健的家书等等。
最后,用毛笔书写的家书自中国东晋“二王”以来,就留下大量名垂青史的书法精品。本次展览的家书,特别是翁同龢、罗振玉、郑振铎、陈梦家、孙毓修、于安澜等人的家书就堪称精妙的艺术品。这些家书不但内容感人,字迹亦各具神韵,作为书法展品,每每让人有驻足品鉴、赏心悦目的乐趣。所以说,中国家书特别是擅长书法的名人所写的家书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封家书就是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引爆艺术消费新热点 2016北京艺术博览会9月1日盛大揭幕(组图)
北京画院藏沈尧伊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将开幕(组图)
北古南风——孙天牧捐赠作品展开幕(组图)
分界限艺术展将于上海盈艺术中心开幕(组图)
水墨心境——河南省优秀中青年中国画学术展将举行(组图)
中韩博物馆杭州联合展文物 韩国国宝级文物亮相(组图)
“文化中国·森茂杯”2016全国优秀书法作品展在京开幕(组图)
“俺老孙来也”——梅墨生戏画孙大圣画展览开幕(组图)
李世苓八十诞辰国画展开展(组图)
又是一个甲子: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亮相(图)
封友文书法作品展暨新书发布在北京举办(组图)
北京·现场艺术展:重量级艺术家云集(组图)
华世翎光:田世光百年诞辰纪念展闭幕(组图)
德艺双馨——名家作品展在京隆重开幕(组图)
纪念长征胜利展览开幕 展出红军“吃剩”半条皮带(图)
绘事后素:中国当代艺术展将亮相伦敦(组图)
“观水之形”水性材料研究邀请展即将开幕(组图)
达·芬奇60幅手稿首次亮相中国(图)
云游行者大自在 王泽中国画书法篆刻展在红博馆开幕(组图)
9月到沪看展 浦东家具展推出“摩登上海”全新主题(组图)
云南昆明人体花艺秀吸引观众(组图)
史前艺术:德国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举办岩画大展(组图)
张艺振意笔仕女画展在北京开幕(组图)
新山水:彭斯油画艺术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组图)
里面的魅力——匠心传承·苏百钧师生作品展举办(组图)
溪山翰记·丝路巡礼——中国汉字(摩崖)艺术一带一路巡展贵阳启航(组图)
从传统走来·杨葆瑜画展在京举行(组图)
马王堆汉墓珍品文物在常州博物馆进入开箱布展阶段(组图)
首届长城卫所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张家口万全区开幕(组图)
文心雅集·2016—中外名人艺术书画小品邀请展隆重开幕(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