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国内展讯 >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在中国撩开面纱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在中国撩开面纱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公共汽车站马克斯·金斯伯格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日前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一直展到11月4日。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美国当代写实油画联展,从美国当代最优秀的51位写实绘画艺术家代表作品中选出了100幅精品参展,题材包括人物、肖像、静物和风景,代表了美国写实油画的最高水平。 此次展览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美中油画家联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大连现代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共同主办。此展览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首展后,还将到大连、武汉、杭州、上海等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展。 “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展览。

因为这是美国写实绘画画家们第一次有机会在中国展示他们的作品。”美中油画家联盟主席保罗·麦科马克说:“在此之前,以我的理解,当代美国写实绘画在中国鲜为人知。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想到当代美国艺术的构成时,写实绘画通常被忽略,美国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行,都认为美国艺术是纯粹的当代概念和抽象艺术。这次展览,让中国观众有机会看到美国最好的具象和写实绘画艺术。美国写实绘画也以作品的实力证明自己。

” “举办美国写实油画展览,可以使中国观众从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典型美国文化以外,从新的一个角度欣赏到美国当代文化艺术的风采。”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王立梅说:“这里聚集了一批严肃真诚的艺术家,他们以艺术的语言歌颂爱与和平,展示美与力量,礼赞绿与生命。他们之中有获得全美各类艺术展金奖者,也有中国观众熟知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为世界许多重要的博物馆收藏。” 艺术最先锋的美国当代,有着怎样的写实油画?也许是很新鲜,也许是猎奇,许多人早已等在门外,一开门,就蜂拥而入,将展厅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

写实的外在质感与美、善的内在蕴味 100幅油画,各有千秋,神采夺目,让人感到一种视觉的意外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特别是人物画,几乎每一幅画都非常细致清晰,非常有质感和立体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像真人一样的感觉。 在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的两个大展厅里,最多也最突出的是人物画——肖像画、人体、人物群像,有男有女,有小孩也有老人,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美国的人文风景和美国精神。 《天使爱美丽》《莉齐》《解救》等等是描绘少年儿童的,那么纯真、绚丽,有着天使般的面容、天使般的微笑。《凯蒂绘画》《佩顿》《等待通过》《年轻女子的肖像》《苏珊》《蔚蓝色》《莎迪》,还有《画家妻子的肖像》等,是女子肖像和画像的写真,逼真、细腻,没有虚情和假意,没有一点儿粗糙,也不曾写意,却在写实中透出纯洁、善良、美丽的意韵。

而从造型和表情上看,各个精神饱满、健康向上,没有一点萎靡、混乱或畸形怪状的某些西方现代派样子。也许这是美国女性生活的某种写照。《画家妻子的肖像》的作者约书亚·拉罗柯,是一位美国的“80后”画家,却对复兴古典绘画传统充满着热忱。他说:“我的作品是我努力参与复兴古典绘画传统的成果,这些作品展示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仍存在善良、真实和美好的东西。借用伟大的哈得逊画派风景画家杜兰德的话,我希望‘通过可见的物质美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并去发掘深层次的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

”他的话,说出了美国写实油画家的心声。 即使画的女人体《珊德拉》《潘多拉》《浴中的拔什芭》《复制品2》《睡》等也都是散发着古典主义的美,一种唯美主义味道,即使像玛利亚·克莱恩画的《秘密》,和穿着薄薄的半透明的黑衣服的女人体,也是“美感”远大于“性感”。 而画男人的作品,如《自画像》《艺术批评家》《彼得的哥哥》《祝福的肖像》等,逼真、凝重。身后也重现自己装在画框里的头像,那是从前后镜子里反射出的。整个人像很实很实,却隐藏着两层含义:一是画家将智慧精力献给了画;二是自己的思想被小小的自我所缚,走不到大千世界。

沃伦·张的《公路入口》,一位老人带着他的狗,坐在公路边,举着“我饿了”的牌子在乞讨,但脸上却没有失掉尊严。这是画家的现实主义情怀,对穷人的关注,对不幸的苦难者的精神关注。 而最震撼我的,还是马克斯·金斯伯格的三幅油画:《公共汽车站》《皮耶塔战争》《无法赎回》,都是人物群像画,只是将特定场景放入一种复杂的社会大背景里,融入更多的现实苦难和个人的慈悲感,通过群体人物的姿势、动作和表情,表现画家的时代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公共汽车站》,有看书的姑娘,有抽烟的男人,有抱着小孩的老汉,也有以不同姿势站在那里等车的人,一位拄着拐杖的乞丐老汉,走过来伸手乞讨,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妇人从包里掏钱(给乞丐),更多的人只是无关自己地望着……这是今天社会最普通的一种场景,但它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充满了画家冷静的慈悲感。《皮耶塔战争》,一个女人双手抱扶着躺在地上的男人的头,仰天嚎啕大哭——那男人是她的丈夫,头上裹着渗血的纱巾,躺在地上,一只腿、一只手都已被炸掉……而他们的背后却是战争滚滚的硝烟——画家在呼唤和平,呼唤人道。

还有好像是再现美国9·11事件现场目睹者表情的《无法赎回》,重现一种悲伤的记忆,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对大爱的追求及对惨无人道之恶行的谴责。 看上去写实,实际上充满象征的油画《托架上的鸟》:木头的雕花托架,在经历岁月的风霜之后,已经斑斑驳驳地破落,而三只也是木头雕刻的鸟,一只往上回头看、两只互相望着“说话”,却仍然如玉一样完美,栩栩如生地站在那里。表现了画家迈克尔·格里马尔迪对生命的重视。物质的东西易朽,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幅超级写实油画,深藏着一种生命的关怀。

在美国这样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也有很多人很多精英,更看重生命和情义,它给今天还处于物质主义包围中的我们很多警示和启发。 这次带来静物《橙色混杂》的女画家谢瑞·麦格劳,在过去的30年,一直走在美国艺坛的最前端。她说:“一幅好的作品能表达出比所绘画的物象和所描绘的故事更多的信息。它带来含蓄的美,表达出比主题更深远的意义,甚至超越客观现实。这种视野使画作变得更具生命力,即便艺术家已不在世,也依然历久弥新。

” 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物画和表达生命的画,一直是西方的主流油画,而在美国这个科学非常发达、艺术流派花样翻新的国度里,人文主义精神却没有动摇。 写实绘画在美国 在中国,写实绘画被列入很多大学和学院的必修课中,受到尊敬,并得到很好的倡导和发展。而在同一时期的地球另一端,美国写实油画却经历了戏剧般的坎坷旅程,先是被抛在了一边,到20世纪初,流行的浪漫主义作品越来越被看做无聊之作,各种“运动”把现代主义推到公众的视野,成为主流,而写实绘画虽然在一些艺术院校和一些知名艺术家的画室里被实践与传授,但它被看做是过时的东西,只能以比较隐形的方式贯穿整个20世纪。进入20世纪50年代,一般的大学干脆不再开设具象艺术课,其后几十年间写实的具象艺术都像美国社会的“局外人”…… 20世纪70年代末,美中油画家联盟的一些大师级艺术家,比如丹尼尔·格林、马克斯·金斯伯格和纳尔逊·萨克斯,他们开始远渡重洋接受写实艺术训练,顶住巨大文化阻力去追求自己特定的艺术创造力,久而久之,这些艺术家获得了认可,成为美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先驱。之后,有学生不断追随,写实油画在美国出现复苏的势头。

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人的观念趋向复古回归,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批重视写实艺术的新院校和画室开始成立,特别是9·11以后,关注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油画,出现了抬头现象,以具象的绘画方式表达文化的反思,体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写实艺术在美国的近20年间有了巨大的恢复。 美国写实派颇负盛名的画家戴维·A·勒费尔说:“艺术应该是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综合表达,而不是短暂的时序因素。它应该是重塑生活和克服困惑的一种手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在中国撩开面纱"相关的文章

热门国内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