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来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方式,认识、理解美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难点:艺术技巧和材质的巧妙结合。
三、教学策略
本课通过学生的赏析,来学习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而进行创作的。建议在欣赏---讨论---评述中来分析作品。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留空白、点评、总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
实物作品。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各色小摆设。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引导阶段
回忆《开国大典》
提问:1.作品的表现形式
2.作品的表现内容
3.作品的创作来源于
思考回答
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来源于
发展阶段
欣赏作品
王式廓的《血衣》
思考:
1.作品的题材内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2.作品的表现还需要哪些条件?
分析:具体人物
1.画家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心理的?
2.他们对作品整体影响。
欣赏图片,对照自己找的材料。
学生具体分析
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等形式找出作品的表现来源于生活。
发展阶段
3.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欣赏作品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观看图片 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画派。
对照作品
分析画面的形象--屹立的公牛、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抱婴儿大哭的母亲-----
夸张、变形以及象征手法的表现对作品的影响。
谈感受
学生读相关的背景资料。
谈对作品的感受。
资料与图片结合欣赏。分析作品的再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欣赏中外作品体会画家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探究阶段
欣赏“因材施艺”的作品。
材料的运用与作品的表现有哪些联系。
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的关系。
结合自己收集的作品,具体分析。
评价阶段
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画家的创作不是机械的反映生活,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以及自己的思想来完成的。作品的产生又高于生活。
学生通过欣赏评价作品。
留空白,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拓展阶段
结合“因材施艺”创作。
独创。
动手能力。
《李振宇画集》出版发行
一部视觉版中国现代美术史
关于“中国画的现代变革”的对谈
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在京成立
周荣生中国画:传承马上文化 描绘塞外风情
龚循明陶瓷绘画呈现“大野无垠”
画求熟外生——王保安印象
香山美术馆馆长作品联展开幕
央美举办油画高研班汇报展
国家画院开展“走进延安”系列活动
书画频道走进鄂尔多斯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刘岳林书画献慈善爱心
中国作家书画院在京成立
国际背景中争取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
一个观看王璜生的视角
中国古代壁画亟待保护 人才匮乏为最大瓶颈
首个客家民间博物馆在福建连城揭牌开馆
老一辈美术家文献整理抢救迫在眉睫
电视艺术家在天津展书画
关山月笔墨的“地方志”意义
龚文桢作品南京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亮相
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
“美好家园”尼玛泽仁作品展在京开幕
张永和展览诠释“唯物主义”
卢禹舜:国家画院要出作品、出人才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
美国国务院表彰文化交流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中国美术馆提出全新理念 新春汇聚十馆群珍
程大利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