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 韩乐业 第一次见韩乐业老师是在1975年的初秋。 凭着在崇岗中学画“批林批孔”墙报的技能,学校刘勋华和胡之田老师推荐我去平罗县文化馆找“老韩”学习画画。那时我刚从上了一学期的潮湖高中辍学,在周城公社大兴墩三队插队,晚上找时间和第八生产队的木工师傅、当地最有名的画家,学习用炭精条给人画照片,也给翻盖新房的人家在家具或玻璃镜框上用油漆画“北京风光”:一道有拱形桥洞的玉带桥和水中有倒影的白塔。 平罗县是宁夏银北地区的大县,但县城不大,县城中央保留了清代的鼓楼,遥望着路北映衬在贺兰山虚影上的玉皇阁,一条十字街就是全部的街市了。文化馆在鼓楼北侧,临街带院落的铺面房子。韩乐业老师一家都住在文化馆里,那是两间14平方米左右的屋子,有屋檐,老师掀开门帘让我进去,西晒的缕缕光线透过窗棂,在狭小的屋子形成道道光柱。我那时18岁,觉得这位老师像家里的叔伯,真是和蔼,师母好像电影里的沂蒙山大嫂。我恭恭敬敬呈上一大本画好的素描和速写,老师逐张翻阅,指出我画的素描缺乏整体感,细节也不够,画得“脏”,嘱咐要用铅笔画,不要用指头擦。说着从桌上拿起铅笔,在我的素描上修改,画面的形体效果立刻改观。墙上钉了一张发黄的铅笔速写,韩老师说是画家阿老画的。说着又从床下拿出一本16开的俄文原版书,铅笔在上面虚写的书名《真正的人》,插图都是印好的单张直接粘在书页上,老师让我看看真正的素描是怎么样的,苏联人精细的素描让当时的我目瞪口呆。 临出门时,韩老师拿出一大把4B的中华铅笔和我没有见过的上海的黑杆碳素铅笔,有22支,又捆了10张素描卡纸塞给我,还让我把带来的一化肥袋子蔬菜又拿回去。此后数年,我就成了老师家的常客,在这里碰到了很多学画的年轻人。 韩老师几十年来坚持写生,用水彩描绘自己居住的县城和周边的乡村,留住了塞上江南逝去的风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用看似粗拙的笔触,在极端的素朴中透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悠然的绚烂。代表作品有《鱼》《早春》《海军电影队又来了》《风钻手》,还有连环画《小矿工》《光辉的榜样》《多产煤就能多炼钢》等。上世纪70年代的县文化馆,真正是群众文化的引导者,韩老师在我家乡的县城生活了一辈子,可谓小文化馆的大画家。
向京:和年轻艺术家聊天
徐小虎:收藏者在乎真假 学者则不必
艺术跨境传播的意义
曹喜蛙:不要从道德模范上去要求艺术家
陈志平: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图)
吴东民:临摹也是创作
邵大箴评庄玉君的写意人物画(组图)
严渊:中国绘画的道统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组图)
飞行员褚铭泉的别样书法(图)
刘礼宾:四个关键词看懂实验艺术展
孔祥东:独言丁佛言
鲁迅偏爱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图)
郑以然:从马格利特的烟斗到无图之图
实验艺术被认可还是被招安(图)
年轻艺术家的撞衫
文人知识人和艺人可以混为一谈吗
范式转型与文化战略视野下水墨的可能性
秦天柱:吝惜笔墨方得花鸟精髓
专访马轲:力的画家
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
3D打印仿制艺术品是把双刃剑
该给展览的青春燥热症去虚火了
关注社会变迁的中国当代摄影最有意思(图)
2017年黑龙江艺术类录取批次及志愿设置
画室:画家神圣的创作空间(组图)
何家英:寻求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
艺术传媒春天还远吗
行为艺术娱乐化只因被大众玩坏了
艺术展览的海外镀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