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 韩乐业 第一次见韩乐业老师是在1975年的初秋。 凭着在崇岗中学画“批林批孔”墙报的技能,学校刘勋华和胡之田老师推荐我去平罗县文化馆找“老韩”学习画画。那时我刚从上了一学期的潮湖高中辍学,在周城公社大兴墩三队插队,晚上找时间和第八生产队的木工师傅、当地最有名的画家,学习用炭精条给人画照片,也给翻盖新房的人家在家具或玻璃镜框上用油漆画“北京风光”:一道有拱形桥洞的玉带桥和水中有倒影的白塔。 平罗县是宁夏银北地区的大县,但县城不大,县城中央保留了清代的鼓楼,遥望着路北映衬在贺兰山虚影上的玉皇阁,一条十字街就是全部的街市了。文化馆在鼓楼北侧,临街带院落的铺面房子。韩乐业老师一家都住在文化馆里,那是两间14平方米左右的屋子,有屋檐,老师掀开门帘让我进去,西晒的缕缕光线透过窗棂,在狭小的屋子形成道道光柱。我那时18岁,觉得这位老师像家里的叔伯,真是和蔼,师母好像电影里的沂蒙山大嫂。我恭恭敬敬呈上一大本画好的素描和速写,老师逐张翻阅,指出我画的素描缺乏整体感,细节也不够,画得“脏”,嘱咐要用铅笔画,不要用指头擦。说着从桌上拿起铅笔,在我的素描上修改,画面的形体效果立刻改观。墙上钉了一张发黄的铅笔速写,韩老师说是画家阿老画的。说着又从床下拿出一本16开的俄文原版书,铅笔在上面虚写的书名《真正的人》,插图都是印好的单张直接粘在书页上,老师让我看看真正的素描是怎么样的,苏联人精细的素描让当时的我目瞪口呆。 临出门时,韩老师拿出一大把4B的中华铅笔和我没有见过的上海的黑杆碳素铅笔,有22支,又捆了10张素描卡纸塞给我,还让我把带来的一化肥袋子蔬菜又拿回去。此后数年,我就成了老师家的常客,在这里碰到了很多学画的年轻人。 韩老师几十年来坚持写生,用水彩描绘自己居住的县城和周边的乡村,留住了塞上江南逝去的风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用看似粗拙的笔触,在极端的素朴中透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悠然的绚烂。代表作品有《鱼》《早春》《海军电影队又来了》《风钻手》,还有连环画《小矿工》《光辉的榜样》《多产煤就能多炼钢》等。上世纪70年代的县文化馆,真正是群众文化的引导者,韩老师在我家乡的县城生活了一辈子,可谓小文化馆的大画家。
书法是中国画的筋骨肉
砚台的文化价值比材质更重要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
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冷热辩证
倪昆:社会性艺术实践
2017年四川美术联考明日开考
论艺说道:中国当代艺术危险了
观占山当代油画新作展随感
专家谈禅修与绘画:辨其象 识其形 悟其道(图)
刘玉来:论书画的创新(组图)
仕女画的新思考——谈王家训的人物画创作
王栋栋:新水墨的中国梦
浅论安格尔:无赖与基因超载
全国美展权威性毋庸置疑
美术馆不是货仓:要重视学术含量
印象派画家莫奈:水的拉斐尔(图)
乔晓光:需重视中国剪纸的原生态传承
书法:小众艺术并非小众化
创新,当代艺术的美丽陷阱
如何面对上海消逝的文化记忆
浅议美术馆藏品的保护与修复
2017年江苏省艺术类专业校考管理办法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宋永进:当代绘画的三重境界:内容、形式、内容
贾方舟: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坚守一种学术姿态
水天中:论格调(图)
书法视觉化会成为代表时代的书风
王建玉:关于水墨问题的几个方面
李津:佩服的人物画家一是周思聪,二是朱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