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搜尽奇峰的愉悦——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

搜尽奇峰的愉悦——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待细把江山图画(纸本水墨设色) 傅抱石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距今1500多年前南朝宋王微在《叙画》中的文学描述,指涉的是山水画给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如今走进中国美术馆,观众又有一次可以与中国名山大川面对面神游万仞的机会。——自11月1日直到2013年1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作为旨在向公众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并以此推进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深入展开的“中国美术馆‘重读经典’藏品专题系列”首展,展览以83件(套)20世纪中国山水画名作的规模引领观众生发“浩荡之思”。 吴昌硕的《雪蕉书屋图》,陆俨少的《江涛万古峡》,林风眠的《早春暮色》,赖少其的《九华天台》,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傅抱石的《西陵峡》……展览以“汲古开今”、“中西融合”、“山河新貌”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之下则以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20世纪重点地域性画派为排列的根据。“中国美术馆11万余件藏品中,有至少8000多件涉及传统山水题材,我们选择这些在传统艺术中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度成熟的画种,来弘扬中国山水画艺术,并建立在中国美术馆能够长期品读的经典作品展览体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 一日看遍百年画史 “搜尽奇峰”,出自清初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山水画家要四处游历、遍览大好河山,与山川神遇而迹化;二是指山水画家要有鸟瞰天下、气吞山河、兼收并蓄的磅礴胸襟和包容情怀;三是强调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家不仅要在祖国大好河山之中寻得自然奇峰与个体的妙合,而且要面对“传统”与“西方”两种不同文化高峰的接受与选择,在学术自觉与历史情境中共同推进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因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念成为历代画家所热衷的创作题材。历史上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经典迭出,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缘自中西文明冲突与社会变迁形成的各方面的挑战,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开始变革寻求适应现代语境的动因。20世纪的中国画家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分别采取了延续传统和中西融合两种态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水画家走上了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新山水”创作之路,这是20世纪山水画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艺术篇章。 20世纪初的传统山水型画家在图式上还是以元代以来的文人山水画作为主要学习的范式,延续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其中包括了以“笔墨”为中心、注重心象、传承有序、注重绘画的文学修养等,但每一个画家的生活际遇与性情修养则使他们在绘画图式上表现出不一样的个人面貌;在展览中,朱屹瞻的《大地春意浓》展现春季万物生发的生命意趣;齐白石的《顺风破浪》有着对“八大”笔减意浓的学习;胡佩衡的《寒林归樵》,展现出画家山水画探索的新风格。 同时,融合型画家可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借鉴性融合,在传统形态的山水画中融入外来绘画技法元素,或者“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甚至是建立在西方绘画形态上的融合,使他们的绘画面貌完全脱胎于西方现代绘画;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图式是和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再创造。在这其中,画下《水上鱼鹰》的林风眠、《秋江夕照》的陈树人,《昆仑颂》的张仃,他们在山水画创作上选择融合之路是对外来文化挑战的一种回应,画家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深度与生活语境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融合之路上的抉择。然而在两种文明相遇之时碰撞是难免的,所有冲突与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本土化,以及破除固执己见的观念从而走向开放与包容。 展览执行策展人王雪峰将前两个单元概括为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这是关涉艺术创作手法的观念分类,而他将第三单元归纳为以内容为所指的“国家主义”——正如一些专家所言,从思想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及“国家主义”成为20世纪山水画家适应社会背景所形成的艺术主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中国画的保护与发展上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1956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中国画院。画家们响应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号召,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深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感受和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新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在这样的语境中,向社会生活寻求山水画的突破成为当时山水画家的共识。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山水画家开始了有组织的深入生活的写生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54年春末中央美院教师李可染、罗铭、张仃的江南写生,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写生,1960年秋由江苏国画院组织的以傅抱石、亚明、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画家采访团,以石鲁为首的陕西画家的西北写生等。”王雪峰说。《黄河在前进》《江南春潮》《九华天台》《武汉防汛图卷》《待细把江山图画》……这些写生活动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为20世纪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多重感官品味山水风物 为了配合三个单元的不同主题,策展团队特别以蓝色、绿色、红色来“涂墙”,以原色代表传统脉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主张,而以复合色来呼应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以洒金宣撒银宣敷设奇峰的壁纸更让观众感受到“品味”展览的精巧趣味。 与展厅中以艺术史发展和地域艺术发展线索相结合来简析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史的图表,用以向公众做“传播”的作用一样,中国美术馆为此专门购置了全新的语音导览设备,展览中的重要作品都配有详细的语音导览。同时,展览导览还采用了条形码数字技术,观众可以用手机在现场下载展品的相关信息。另外,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讲座活动和志愿者现场导览。——视、听、现场讨论、下载触摸,山水如同宋代郭熙所言“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主任何琳介绍:“美术馆免费开放后,观众多了,对我们教育资源项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一些临时展览中,我们普遍采取让观众自己赏读的方式;而这个展览,我们希望观众在展厅中能感觉到细细品读的氛围,深入到作品的艺术、社会、审美和哲学价值中。——所以我们把收藏的老家具、图册直接放到展厅,帮助观众欣赏、阅读,也希望这可以帮助公众直观加深对中国传统山水的认识。” 搜尽奇峰,这是苦瓜和尚四处游历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禅悟,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大道。在20世纪的百年里,中国山水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生存发展境遇,体现了数代人形形色色的感应与追求;在这其中由画面透射出的审美愉悦,有助于公众从“搜尽奇峰”这一特殊的点上透视艺术与人的关系,透视艺术演衍变革及其价值实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个中趣味,亦如画下《雪蕉书屋图》的吴昌硕所言:“画成随手不用意,古趣挽住人难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搜尽奇峰的愉悦——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