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学者于建嵘和荣剑两位先生策划的“发现——买得起的艺术展”,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其中,既体现了他们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他们对艺术价值的一种正本清源。
当代中国的艺术生态,受经济增长的影响,尽管跟过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其中一部分艺术家早就脱贫致富,成了市场追逐的“香饽饽”。但是,对于更多边缘艺术家而言,仍然是举步维艰,处在某种“灯下黑”的状态,其艺术价值不仅容易被外面的市场所忽略,在艺术圈内部,也容易被一些明星艺术家的光环所笼罩。这是当代中国残酷的竞争现实,也是艺术界冷热不均的生存现状。
那么,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的艺术家,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够优秀呢?当然不是!历史上被身处时代所埋没,而后却大红大紫的艺术家,屡见不鲜。且不说凡高等众所周知的人物,只说现在拍卖市场上对过去一些边缘艺术家的挖掘和发现,也是层出不穷。所以,艺术家优秀与否,不能以进入市场早晚来衡量,而应该看他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还在于发现。
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艺术就是发现,考量一个艺术家是否优秀,关键要看这个艺术家有没有一种持续发现的能力。而如何保持这种持续性,市场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艺术品收藏,就是在这个层面上产生意义,也是在这个层次上萌生趣味的。西方的艺术赞助与艺术品收藏,自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推动以来,就一直注重于同时代的发现,实际上是赞助人、收藏家和艺术家一起,共同发现了自己的时代,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与人文精神。这就是西方的艺术赞助史与艺术史同等重要的原因。
中国的艺术收藏,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在经历了“五四”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以及“文革”对旧有习俗的彻底摧毁之后,文人士大夫的收藏传统早已中断。近年来出现的艺术收藏热,尽管受资本的刺激,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局面,但因为缺乏传统收藏的人文根基,大都流于表面的价格,而对背后的价值却较少涉猎。所以,当代中国的艺术收藏,参与艺术史创造的程度不高,往往是依靠西方的价值趣味,收藏他们留下的一些残羹剩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看好由学者于建嵘和荣剑共同发起的这个活动。因为他们把视野转入创作的第一现场,关注一些尚未成名的艺术家,不仅是给这些艺术家带来了市场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的收藏观念,使人们对艺术的收藏,变成了一种时代参与,一种文化发现。
昊美术馆中的“美丽新世界”(组图)
从造型与内涵的关系看紫砂壶虚实相生的艺术美
“时间迷宫”意大利艺术家勒乐·费罗尼个展
逐梦行旅·许晓鹏美术作品展在广州陈树人纪念馆开幕
邮票收藏 最字当先
收藏红酒和收藏白酒的常识及差异
不可替代的线下美育教学(组图)
“独有千古”何绍基书法作品展
明代瑞州府高安县造城砖
杭春晖:在“本”与“末”之间的游走
最早记载“中国”一词青铜器亮相国家博物馆
王家年:鉴别“古铜锁”有要诀
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中的“隐秘”(组图)
博物馆如何实现线上创收?(组图)
窥探的兔子——李旭彬艺术个展在北京虹墙画廊举行
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168件/套中日伊万里瓷器亮相成都(组图)
繁花似锦——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启用特展在京举办
湖北艺术类考生填报志愿注意事项
“繁华”何迟个展
陈子庄的“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组图)
张飙诗书情怀(二)·举国再战疫情(组图)
北京诚轩2020春拍:吴作人《芍药》350.75万成交
君子收藏:最爱竹雕
虚拟美术展会替代线下美术展么?(组图)
巴黎大皇宫呈现“三维”庞贝古城最后时刻(组图)
成都博物馆疫后首展伊万里瓷(组图)
140余件精选青铜文物亮相国博
展览现场|自然的回音——Alan Flesher 个展开幕
“份量十足”!90余件大足石刻赴蓉展出(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