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虎(Joan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1934年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1964年至1967年,徐小虎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1971年开始,徐小虎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季迁作了数年长期访问,总结出“笔墨行为”的理论,开拓出一套综合时代风格、笔墨、补笔等的鉴定方法。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书中对“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传世作品进行重鉴,认为只有三幅半作品为真迹,引发书画鉴定新争论。此外,书中提到“台北故宫有假画”的大胆结论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她因此自称“上了台湾艺术圈的黑名单”。
我从小就想做侦探,现在做的事跟这个大概有点关系。台北故宫收藏的三张半的吴镇、五张沈周、两张文徵明让我“识破”,但我并不是在“打假”,我是在“寻真”。我最终想追求的是中国书画史的前后次序,它开始长什么样子?慢慢变成什么样子?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书画有时代结构
六十年代初,我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我们的老师方闻教给大家结构分析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但那时候我们并没有专门的书画鉴定课程。当时方老师教大家不要看落款,只看画本身。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的学者习惯于抓住画家的名字就开始念小传,通过小传知道画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再通过题跋确定画作的年份。然后就拼命看文献写论文,写这位画家的风格如何如何演变。
为了近距离看古画原作、追寻古画家的原貌,1980年我搬到了台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教书。有机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提画,那时候能看到原作真是不容易。我们当时还没有日本的二玄社(编者注,这家出版社因数十年来完美复制四百余幅中国国宝级书画而闻名),看不到原尺寸的复制图。第一次我提了挂名吴镇的《清江春晓图》和挂名巨然的《秋山图》。我那时候特别爱吴镇,在加拿大的家里就挂着一幅缩小版的《清江春晓图》。我就把两幅原作挂在一起来看,这一看不得了,完全不对。回家我就生病了,发烧了三天,刺激太大了,之前学的都不对。
直到六个月之后,我又去提了这两幅画来仔细看,才意外地发现,具有元代绘画结构的是《秋山图》,但这幅画是挂在五代时期画家巨然名下的。而我一直充满着爱来看的《清江春晓图》,原以为它是元代大师吴镇的真迹,结果整幅画呈现出的居然是明代的结构特征:不一致的地平面、很多的小径和桥梁、热闹拥挤的气氛。
于是,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完全投入吴镇书画的重鉴研究。我把传世五十多幅吴镇画作排列开来,不看印章和题跋,只看它们是否能够延续前后时代的脉络,从结构和笔墨研究它们的演变。找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画作之后,我才开始看书。我只看画家活着时候的文章,看画家朋友和儿子的描述。清朝的书画录都不可靠,因为他们看到的作品包括很多假的,乾隆皇帝《石渠宝笈》里记载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后人所画。明清收藏家说吴镇的墨竹黑得不得了,把这个当作吴镇的标准画,但其实吴镇就是淡的,而最有名的《墨竹谱》是清朝的仿作。倪瓒就说过,吴镇画画要用很多水。
任何一个陶器学家,都能说出仰韶文化是什么样子,龙山文化是什么样子,它的演变史我们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我们这一行没有这个东西,我们说不出来五代和北宋、南宋和元朝的关系,我们只知道有董源、有马远,只会背名字。四十多年来,我每天都对自己说:“我随时准备好放弃时代风格、结构特征观念。”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发现其实没有时代风格这么一回事,但是到现在我相信这是推不翻的。连笔墨行为在时代里头也是在演变的,而且是一条直线跟着时间跑的。书画鉴定必须首先把作品的时代找出来,再把个人找出来。
上世纪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场轰动一时的国际研讨会,全世界的中国书画研究名家聚在一起,针对传董源《溪岸图》的真伪进行辩论。有人说是十世纪董源的画,有人说是二十世纪张大千仿的。这个话题多么荒谬啊!我们连一千年的差别都看不出来吗?
收藏家的“贪”催生了“假”
六十年代末,我从普林斯顿退学之后,便游学去了日本。在那里,我一边撰写艺术批评的文章,一边观摩各种古画展览。日本人收藏中国古画,最早是在唐朝,现在在奈良的正仓院就能看到很多唐朝文物的真迹,其后时常有日本僧侣从中国带回禅师的书画。但我们的研究者经常不愿看这些画,因为这些和朝廷或者宗教有关,是和尚画,不是名人画,这种态度是很可笑的。如果我们要以制造年代、结构方式来研究元朝和十三世纪的绘画,就非得去日本看不可了。日本的假画很少,因为他们是因爱而藏。一直到十七世纪,日本都还缺乏“收藏家”的概念。
日本人把画带回来,不是为了收藏,而是和尚到中国来进修,师父就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书画,或者这些僧人跟当时的艺术家有了来往,所以他们就把一些画带回去了,因为他们爱这个东西。带回去之后,寺院就把这些画当作极神圣的东西,用两只手捧着抬上柜子奉为国宝,就是这种态度。这些画是什么时间、跟着哪个和尚去的日本,我们都能查到。他们收藏的至今还存在的南宋末年和元朝的真迹,绝对比我们留存的多。
而在中国,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很多人就跃跃欲试要成为一名“大收藏家”。书中曾有记载,“书圣”王羲之在朋友家看到一幅落款“羲之”的字,但分明不是自己所写。在中国的历史上,艺术品时常变成升官发财用的商品,有贪心的收藏,就会有买卖,就会有造假。唐朝太宗皇帝要王羲之的书法,清朝乾隆皇帝喜欢王维的书画,他们都是大收藏家。可是这都过去成百上千年了,上哪儿还能找到真迹啊?于是大臣们就只能为他们造假。
这种态度是很糟糕的,这不是爱,是贪。就好像大都会那次关于《溪岸图》的辩论,他们要问的不是这幅画究竟是什么东西,而是要争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以前的书画鉴赏家们,包括徐邦达、谢稚柳这些前辈,是用他们的心来看画,把他们所有的力量、知识和经验都放在鉴定上。但是他们鉴定的态度和古人收藏的态度是一样的,就是要找大师的名字:第一要有名,第二看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就不值。不值什么呢?不值钱。
许多人看画不过是看名字
前些时候台北故宫举办了一个文徵明书画展,展出了这位大师名下近七十幅绘画作品,每天有那么多人去膜拜他的艺术,可是大家究竟是看画还是看名字呢?文徵明活到八十九岁,死后两年,就有人说市场上假画遍地。他死后十五年,又有人说十中有一二为真;那么我们估计一下,乾隆皇帝庞大的书画收藏里,后人的仿作可能是非常“丰富”的吧?
好不好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小朋友都不会看错。大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别人的脑袋。在研究吴镇的时候,我曾经拿沈周来作参照,但是后来再研究沈周的时候,就发现之前拿来作参照的画不是沈周的真迹,而是更晚时代的作品。我们不应该怕出错,也不应该拒绝修改自己以前的结论。
有一位美国年轻学者曾经反问我:“如果我们接受了你的假设,每一幅古画都要重新研究、重新鉴定,那我们教什么啊?”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要追求真实呢,还是只要做一个永远不会犯错的教授?
其实我心里知道,很多人是赞同这种比较客观的学习态度的,特别是我的老师方闻。他从前的治学方面那种诚恳度和智慧,就是为中国艺术史的最大贡献。
艺术史的任务是厘清艺术品的时代关系,而我们今天的艺术史很多时候只是为大师们写小传。艺术品其实不需要归在某一位大师的名下,作为研究者,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件器物本身,去探究它演变的历史,把它们的前后关系搞清楚。我希望写一部“没有大师的艺术史”,让那些赫赫有名的名字,退回到时间里去,从而浮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
许多赝品是大宝贝
七十年代初,我在美国七年间陆续与王季迁先生进行访谈。王季迁是大收藏家,他幼时师从顾麟士和吴湖帆,学习书画和鉴赏,亲眼所见的古代书画不计其数。我不断地问,试图让老先生用语言讲述笔墨的奥秘,后来我也就据此发展出了“笔墨行为”的理论。
关于《富春山居图》上的沈周题跋的真假,最近我在和两位大陆的学者进行辩论。我就是要清楚地、一步一步来证明这个满是错字的题跋是沈周的真迹。沈周的可爱就在这里,他写字的时候像个三年级的小孩子,拼命地把每一笔都写好,但收笔之后才发现字错了,于是在旁边点一个点,再把正确的字写在边上。他还有另一个题跋,写在米芾的《蜀素帖》里。那时候他八十岁了,就不再那么孩子气了,终于有自信了的感觉,而且写得也不再像黄庭坚了。老先生终于达到了百分百的自信了!
历史上用文字描述“笔墨”的人非常少,东汉有个崔瑗写了一篇《草书势》:“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腾蛇赴穴,头没尾垂。”他用出于大自然的生动比喻,写出了草书笔墨的生命力,这个东西让我看了感动得不得了。好像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懂得“气”,无论是太极还是中医,包括书画都离不开气。王季迁常常用音乐来打比方,他把一个人的笔墨比喻成他的嗓子。好的笔墨就像好的嗓子一样,有足够的气保持声音圆满而且可以唱很长,但却保留了很多,只让你感受到他的一点点。这也是含蓄之美。
说起来中国人喜欢的其实是强而不是美,好笔墨要稳重踏实、活而不乱、含蓄有气、力量有余。元朝的书画,常常给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咱们常说力透纸背,那个感觉就是你想从纸卷上把那一笔拉走,怎么用力也做不到。但是明清的字相对就感觉越来越轻,好像可以弹出去,一吹就不见了。
你看吴镇的《双桧图》,你能看到这幅画里地表在呼吸吗?有没有感到一种流动的气?我看这张画的时候,就感觉他作画时的气氛有点阴冷,但地面深深地呼吸着,有明显的起伏:我站在故宫展厅里愣了,脚底生根、随之吐纳。
收藏者在乎真假,艺术史学者却应该超越真假,追准制造年代,再去研究真迹与仿作的各自关系,其实有些仿作的艺术性不比真迹差。唐朝怀素的《自叙帖》,被台北故宫看作镇馆之宝,但这其实是明朝奇妙的崭新创作。如果是唐朝的字,那是不是隋朝就该有点苗头,而北宋四大家也应该受到影响呢?但是直到明初洪武年间才有这样的趋势。要知道,没有哪位大艺术家是横空出世的孙猴子。
但是很有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认为怀素这幅字是唐朝真迹,自己也临了《怀素自叙帖》,写得比原本精彩多了,所以说后人所临摹(或造假)的画也可以生产出极好的结果。在中国艺术史里头,不同于国外,“赝品”是很大的宝贝,而且它们很多是头等的艺术品。历史上的米芾、张大千以及其他还没有被发现的大书画家,常常故意捣蛋开玩笑的,但他们的东西常常真好啊,这多好玩啊。
我在计划做一件事,希望有一天能以沈周为榜样,可以叫“沈周绘画五百年”。从他生活的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可以把几百幅“沈周”排列起来。其实他们未必比沈周差,有的人画儿画得特别美,有的人字写得特别好。沈周的可爱在于他的天真和诚恳,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百年真真假假的“沈周们”,每一代如何演化、每一代的风格如何变迁。您想看看这样的画集吗?
瀈彩具象——刘吉锡个展在京开幕(祖图)
Apak studio插画作品,充满童话的感觉(组图)
2017年江西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统考考生须知
西班牙插画师Nicolas Castell 善于创作带有叙事场景及历史元素的插画(组图)
2017浙江艺术校考考点设置
Juliano Lopes素描绘画作品(组图)
插画师Gelson Fonteles用圆珠笔画的眼睛插画作品(组图)
台湾插画师monica kuo作品欣赏
2017年江西外省本科艺术类文化分将再提高20分
插画师Lucy Grossmith关于春天的田园风格插画作品(组图)
画师Catherine Campbell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Juan Carlos Paz插画作品(组图)
加拿大画师Corinne Aelbers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捷克画家Tavik Frantisek Simon街头速写绘画作品(组图)
欧式建筑速写欣赏(组图)
乌克兰女画家Katya.Gridneva的粉蜡笔.木炭画(组图)
少女时代
日本插画师青藤スイ的幻想系插画(组图)
2017辽宁美术联考考试命题分析
2亿岁梦境滨鳄化石现身 起名源于研究员的梦(组图)
HECTOR MANSILLA 潮流插画欣赏(组图)
罗中立水彩速写作品欣赏(组图)
简单主义却又充满孤独感的色彩插画(组图)
Lorena Alvarez的儿童书籍插图作品(组图)
(组图)素描速写:经典场景素描欣赏
2017北京美术联考提早23天举行
Julian Callos 插画设计作品欣赏(组图)
Cinta Vidal的纪念碑谷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插画(组图)
画师純笔下的那位少女的故事(组图)
2017年江西政策调整:外省本科艺术类文化线为2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