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高考 > 院校资讯 > 回看千里之行|中国美术教育是“离”是“合”(组图)

回看千里之行|中国美术教育是“离”是“合”(组图)

查字典美术网 2016-12-15

中国的九大美术高等学院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最高教育;由于其所处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学院形成自我独特的人文气息:80年代末的川美带着自由的气息,独创的人文精神,使得当地学生以乡土为题材创作出了一大批时代之作,造就了“川美神话”,而其“乡土”的绘画语境也延续影响其后的学生;西安美术学院由于地处古都西安的缘由,学生的创作偏向现代语言与民间艺术相融合,作品中流露出传统的味道;而在最先实习经济自由化的沿海一带,广州美术学院其教学和学生创作实践多与市场所结合,学生创作的思想也是最为活跃之一。 除了地域文化等因素,学院的传承也对各美术学院的特色有着重要的影响;拿央美来说,在经过祖师爷徐悲鸿一系列西方绘画体系的改革后,央美的基本功底一直独领于九大美院,而它也渐渐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中国美术的象征和核心区域;而中国美术学院更是重视师造化和师传统,在经过吴冠中、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艺术大家中西文化合并后,其在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国画的发言权上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和权威。而清华美院也继承了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优势,在融入清华大学特有的理工科实践行为,美院的学生在创作中更强调学以致用。而基本功扎实的鲁美、百年老大哥天美、以及湖美,各学院在早年的发展中都坚持自己本学院的特色,并引以为豪……

而此次,在“千里之行”2015全国院校优秀作品展中,学生的创作虽然从材质的使用到技法的展现都与时代相互关联,作品的语言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各个学院的作品特色倾向同趋的模式,已经很难看到以往各学院的自身特点。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在艺术语言多元化而消失各学院独特性的当今,面对这种同趋该是喜还是是忧?各家美院是应保持各自特性,还是向着多元发展,已成为美术教育者所思考的难题与疑问。

川美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这次“千里之行”在布展方面都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学校特点独立完成,展馆如同一场擂台赛,提供场所让九大美院的学生相互交流比较、乃至竞技。至于展出作品,虽然各个学校原有的特色有所降低,但也并非那样绝对;因为现在在招生方面都是实行的全国统招,每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接受的信息也都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没有限制;只是进入学院系统以后,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导向异样,会引导学生以后的发展;比如说基础教学,有的重视创作,有的指导方法不一样都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还有一些师承关系的缘由,学生和老师还是有一些关联,在广美的展厅中就能看出学习和师徒传承方面。所以,即使融合发展,各学院还是有自身的特色。

张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与以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前的美术教育多以传承模式进行,各学院间相对封闭。而当代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开放,学院学子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快捷、多样,也较为统一性、同时性;获得知识也不再仅限于课堂,更多的是来自社会方面,如:学院学术交流、社会展览、以及网络等,这种开放性的状态使得同时代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能第一时间展现在学子面前,也使得学院教师在教学时的经验和自我特色逐渐缩小。此次在“千里之行”展会上,各学院便是以相同的方式和时间在接受中国当代艺术最新鲜的成果,所以呈现的作品共同性很大,而差异小。 其次由于近几年中国艺术教育规模(从招生到学院体系)的发展快速,使得教育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对统一、模式化的指标制度,这种规范也让各学院的运作模式相对统一化,约束了以前本身所积累的经验、特色和习惯,也致使各美院在制定教学方案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呈趋同状态。另外一原因便是各学院所拟聘的教师,部分都是来自各个所美院培养出的人才,当他们在教师的岗位间相互渗透,带来了以前学院的特色,也让学院差异化逐渐减小。最后一点便是来自社会的因素,市场化的今天,让大多学院的教学模式去适应市场和社会,由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相对时间中呈统一状态,如果学院在制定教育方针时以简单的方式与之对应,也会造成这种同趋性。但无论是怎样的因素,对于艺术办学来说,排除一切各方的干扰,坚守自我的理念才能建立自身的特色。 但我觉得这个时代,并不是要过分需要去强调每个学院的特色,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的把握这个时代的脉络,在社会的实践与参与中对时代精神进行正确理解,对自然情怀进行内心的抒发,以艺术的方式真挚的去创作。当然,作为学院教育者应该去意识自身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怎样去强化自己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办学体系能更加有效的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才是作为办学者应该反思和深虑的方面。

国美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是在这个展览中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特征也彰显出美术学院的发展已经开始由单一的美术学科向社会学科、公共艺术学科等方面涉及。但是,如果把六年来发展的现状来看的话,九大美院原有的特色,现在已经削弱了,地域性的特点越来越弱。拿川美来说,以前引以为豪的油画,如今已经几乎完全没有了川美油画特点。 其实这是个问题;既是九大美院共同发展越来越趋同的现象,但同时也是值得我们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保持文化特点又不失和多元世界文化的结合,这是两难了。但是不要紧,这是教学实践中必经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语言和地域化特色,学院本身也会越来越强调自己的特点。随着办学的深入,随着大学每一个学院的学术精神的重新建构,它将会引领每一个学院向着各自的学术方向去努力。比如今天到川美,我已经被川美的校园文化所感染,他显然不是京城的文化,也显然不是我们浙江的江南文化。所以这种暂时同趋的现状不要紧,因为学院精神的根还是在这个地域,还是跟这个文化所接轨,只是暂时性的表现方式有点趋同,但是随着发展今后会越来越形成它自身的特点。当特性回归时,各学院也会走得更高,这就是发展的螺旋性或者是发展的高低起伏,现在的状态都属正常。

天美

郭振山(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这次展览在布展上和往几届相同都是每个学院在独立的展区展出,没多大的变化。但从作品呈现的形态来讲,看得出每个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艺术作品的遴选和创作方面,应该说悄然在发生变化。以前写实、体现创作者功力的作品比较多,而此次观念类型作品占据大多数,由此可以看得出中国一线的美术院校还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国美术教育究竟怎么发展,各院校也在慢慢融合。但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还是看得出各个学校也在推出特色,也感觉得到各个学校的传统;乃至,每个学院中的区域文化也是有的。 拿我们天津美院来说,虽然现在也是实行的全球招生,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但在教学中和创作中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还是会对学生的创作给予影响。天津是港口城市,也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既有传统的东方情怀,也有现代的西方元素,中西合璧的比较充分,这便形成了天津地域文化的特征。而此次我们天津美院展厅的作品也有体现这种东西交融的特点。

湖美

徐永明(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这次在川美举行的“千里之行”与上届相比变化很大。特别是学生作品所呈现的创作过程和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对于这种转变,各个院校的趋向却是几乎相同:原来意义上的架上绘画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原来看到的架上绘画的一些作品,它的表现内容题材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第三,作品艺术家所关注的创作点和题材,也在逐渐的变化。 这种相同的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最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多为9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在所生活环境中接触的信息,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共享资讯都是相同的;当创作时,学生只是把对于生活的题材融入到自己创作当中,这就免不了思维和价值趋向同趋的形态。而现在在学校担当毕业设计创作的老师也越来越年轻化,逐渐从50年代转向60年代,甚至更年轻。由于这群年轻的指导老师与传统各美院老派传统特点间已没有深厚的牵连,导致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或许也会失去原有学院的特点。甚至学校的管理者与早前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办学的特征和理念也是在变化,所以以往的特色会有所降低。

清华

张敢(清华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其它八大美院不同,它是依托在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平台上,清华美院不仅结合了清华大学理工科的独特资源,而且继承了清华美院的前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留下的资源。现在清华美院在人才上的选择更重视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以设计为主体,强调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同学具有很好的素养,这个素养不仅仅是艺术素养,而且要有人文、科技的素养。这些都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特殊的背景下做的一些尝试,无论在体量上还是办学灵活度上,和其它美术院校都有差异,这是我们自己在寻找的新出路。所以,对于清华美院来讲它有自身的特点,趋同性不是很明显。如果硬是要说同趋,其实西方也非常趋同,在纽约、伦敦、德国看到的整体状况基本相同,这是时代发展所造成的原因。

鲁美

李宝泉(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在实践中寻找创作题材,由创作带动教学是鲁迅美院从办学起初一直坚守到现在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无论是在各专业创作教学水品的强化和提高方面,还是在学院学生定位进行督导方面,都形成了完善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大纲;但这种体系和大纲也会随着国家重点高校改革方案而进行改变;由于国家重点高校改革方案是面向全国学院进行,这样避免不了各学校同趋的教学方案。而以前各美院单一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今天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的需求;这要求各学院转变思路,应用高校教育的优势进行调整。审美标准多样化的今天,创作标准也不是单一不变,这样也使得学子在创作上的多样尝试,对本专业前沿性、外延性问题展开研究;在大的思潮中,很难避免趋同的现象。

广美

吴卫光(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在看展览的过程中,作品的图象意义、形态关联,我觉得院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我们只是感受到一件作品和另一件作品的衔接,我们不会去感受一个学校和一个学校的距离,它中间是没有界限的。不像过往,一个学院的作品感觉像一个单独的展馆。当然,这里面也带来一些反思,对于这种无边界的展览,院校之间特性的模糊以至消失。当今文化环境下,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断走向趋同,但我觉得各学院间还是要不断的彰显各自的特色、差异性和可识别性。

西美

王家春(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我是第一次到川美,一进川美感觉人在画中,画在景中,景在校中,校在我们广大师生的心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四川美院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只属于川渝地区的艺术品!要说区域特性的影响,罗中立的《父亲》便是最好的区域文化。我们那个年龄看《父亲》的时候,感动的掉泪,为什么感人?那和四川当时自由空气和深沉的土壤是分不开的;如果离开这个区域,或许很难诞生出《父亲》,这篇是一种地域性,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央美

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各美术学院在教学上既要保持传统,但同时又不能墨守成规,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包容的心态来给学生很多创作的自由,允许他去自己创作,尝试各种东西,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是美院教学特有的方式。虽然这个展览有时候会看到共同性的东西,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美术学院本身就有很多的共同:从学科专业的设置,从整个培养的大的模式,包括一些目标规格。因为中国教育是一刀切,不像国外高校各自主自办,各有特点。但是这些艺术院校,如果你深入去理解的话你会发现各个学校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展览所呈现出同趋的感觉是因为展出作品毕竟每个学校只有20到30件,大家看到的还是表面的东西,只是学院在做这个展览、挑选作品时,并没考虑自己学院的特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它的教学理念当中,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创作当中,其实带有很多各个学校自己的特点,到每个学校展厅便可以感受;可能中间有一部分是交叉相同的,特别是当代作品、实验作品,这是因为学校与学校间交流多了,学生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所以在创作上也会相互影响,所以才会呈现出趋同的面貌。 对于趋同,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是该分开发展自身特色,还是合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作为当时代的我们很难去给出正解;但是我们期望,也祈求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勿走上如中国城市规划的统一模式,用简单、粗暴的工厂模板去套形,最后只留下一具具空壳,剩下冰冷的居住环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回看千里之行|中国美术教育是“离”是“合”(组图)"相关的文章

热门院校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