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一些有关寿山石的民间故事

一些有关寿山石的民间故事

查字典美术网 2017-05-31

(一)女娲补天遗石寿山

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柱折,天倾东南,大雨如注,下了七七四十九日,把东南方下成了一片泽国,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都因此“或为鱼鳖”,令人惨不忍睹。话说最感到伤心的却是那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娲娘娘。想当初她与伏羲悄悄地下了“天界”,用地上的黄土泡了溪里的水,捏成一个个的“小人儿”。“小人儿”都活了,而且都长大了。他们一起唱着美丽的歌,跳起快乐的舞。那日子过得多么快活啊!可是,一眨眼,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出了一个恶魔叫“共工氏”,用头颅撞倒不周山。天缺一角,水注东南,不知淹死了多少的人。女娲怎么舍得让自己的儿孙们遭受如此的灭顶之灾呢!不,绝不能。女娲氏咬紧牙关说:“我要补天。”

女娲跑到玉皇大帝的后花园里来。这里有许多用五色宝石砌起来的假山,在熠熠发着光辉。这些五彩宝石,都是她用神火炼出来的。但现在她顾不了这许多,把一块块的宝石都拆了下来,匆匆忙忙运到东南方去,小心翼翼地“补”起“天”来。补着补着,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天就不再漏水了。蓝天的底下又是一片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女娲很高兴。可是还剩有一些五彩宝石,太白金星老人捋着长长的白胡子说:倒不如都送给人间,堆一座山。要是再有水淹来了,老百姓也有个避难的地方。女娲说:“有道理”。便把这许多的五彩宝石,在福州地区堆了一座山。这山便是现在的“寿山”。

“女娲补天”的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年,人事沧桑,变化无常。当年的“寿山”,早长着青葱翠绿的树木,但在山里边仍然蕴藏着许许多多五彩宝石。晶莹剔透,温润生辉,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寿山石”。

(二)凤凰卵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寿山上栖宿着一对凤凰。凤凰在寿山恩恩爱爱地不知过了多少日子。一日雌凤凰要产卵了。她们多么高兴啊!可是,就在寿山附近一个山洞里,住着妖怪“铁头金毛狮”,听说凤凰在窝里产卵,心想:凤凰卵是蓝天底下的第一件宝贝,不管是谁吃了都可以长生不老,富贵万年。何不趁机偷了“凤凰卵”让自己享受一番?“金毛狮”心里想得天花乱坠,闯上了寿山,向凤凰扑来。雌凤凰受不住惊扰,早产了。可怜产后无力,敌不住“金毛狮”。雄凤凰一边护着妻子,一边护着“凤凰卵”,一边还要与“金毛狮”激战。俗话说“一拳难抵二手”,便败阵下来,速速带着妻子,向东南方向逃去。

“金毛狮”大喜,捡了“凤凰卵”就吃。谁知“好事多磨”,只听寿山下一片声地喊着:“打死金毛狮!”原来寿山之麓有一个美丽的山村,住着几百个勤劳的百姓。老百姓对“金毛狮”的作恶多端本来就已经深恶痛绝。此时知道它来“劫卵”,激愤无比,纷纷拿着锄头、扁担之类的武器,赶上山来,与“金毛狮”展开一场夺卵之战。“金毛狮”寡不敌众,只好弃了“凤凰卵”,但终归被杀了头,身首异处。现在的“狮头岗”便是当年掩埋“狮头”的地方。可是“凤凰卵”也破了,卵液流了满地。谁知这“凤凰卵”果然是天字第一号的宝贝,只见纷纷渗入地下去。偌大的一个寿山,到处都丝丝缕缕地流着“凤凰卵”液体。以后过了几千几万年,“卵液”凝冻成了石头,晶莹剔透,温润凝脂,人们称它为“寿山石”。清代郑洛英的诗说:“寿山五色鸟,人云是凤凰。一见遂飞去,天云高茫茫。其下产石子,滑润凝脂肪。”

(三)陈长寿下棋遇神仙

据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作“寿山”。山下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个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心里发了痒,就站在旁边看得入了迷。两个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两个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了你,没有什么好送,这一盘棋只就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都走了。

陈长寿知道两个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了残棋,跪在大岩石上朝着苍天叩谢仙人的送棋之恩。

陈长寿得了一盘棋只,依然没有忘记要砍了柴再回家。他一边砍着柴,一边还想着下棋的事。谁知不小心,袋子里的棋只都掉到地上去。正想捡起来,说也奇怪,一颗颗的棋只忽然间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小石头长大石头,大石头生小石头。他捡着捡着,一时捡也捡不完。陈长寿并不贪心。他捡了一些小石头,便挑一担柴禾回家,对妻子说了神仙赠棋的事。妻子说:“你真傻,这些石头说不定都是宝贝,可以卖许多钱。明天你也不用去砍柴。我们一起到山上去捡石头。”自此陈长寿夫妇果然天天都上山捡石。这些石头真的也能差强人意:看看天色将暗,差不多石头也捡尽了。可是第二天又会生了许多的石头,尽够陈长寿夫妇来捡。

话说陈长寿捡了许多的石头,放在担子里挑着到福州去,果然卖了许多的钱。自此不再砍柴为生。

陈长寿在山上捡石发了大财,出了名。以后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称“寿山”。那些小石头也称为“寿山石”。

(四)朱元璋夜宿芙蓉洞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元朝末年,福州北峰山区的寿山村有个“广应寺”,颇有名声。一日“广应寺”外来了一个行脚僧,不但衲衣褴褛,而且一头长满了疥疮,奇丑无比。小和尚见了觉得很讨厌,便说“师父,你还是到其他地方去吧!这个山野小寺容不得大驾光临。”行脚僧自惭形秽,说声“阿弥陀佛”,只好踽踽而去。

话说广应寺方丈听外间有人说话,便对小和尚问道:“适才与谁人说话?”小和尚说:“有个臭头行者求宿,小僧自差遣他去了。”方丈大惊,不迭声地说:“不好不好,来人为开国天子,如何能如此造次?”遂带一班僧人到外面寻觅,却不见有半个影子。

原来这个“臭头和尚”便是以后当了“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朱元璋为安徽省人,家道贫寒,自幼出家,但耐不得寂寞,流落街头乞饭为生。他从安徽到了江西,又从江西到了福建。福建气候热、湿气重,朱元璋不幸全身长满了疥疮,人们都叫他为“臭头和尚”。只要“臭头和尚”来了,人见人怕,都远远地跑开,更不要说有谁能请他吃一顿饭。因此,他是有一顿没一顿地过日子。这时候的朱元璋心里想:自己当过和尚,便是与佛有缘,还是以“行脚僧”的身份,尽找禅院,混混日子。因此他到了“广应寺”,谁知还是讨了一个没趣。现在他身单影只,饥肠辘辘,天又将黑了,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栖身才好。正想着,忽然一阵风起,大雨倾盆而至,朱元璋慌不择路,见身边有一块大岩石,岩石的底下是一个洞口。便进了洞躲雨。谁知这雨一下,就没有个歇的时候。这个晚上只好在这个石洞里睡了。说也奇怪,洞子外面雨声如涛,洞子里面的朱元璋却睡得香香甜甜,第二天一早雨止了,一抹晨阳从洞口射来。朱元璋打了一个呵欠,伸一伸懒腰,觉得挺舒服。摸摸头,奇怪,连疥疮的痕迹都没有了。他想,莫不是佛祖的保佑?今日必再到广应寺谢恩才好。

此时此刻,广应寺的方丈还在率众寻人,想不到朱元璋却不请自来了,忙接入方丈室里敬茶谈话。朱元璋问:“贫僧自入福建长满疥疮,奇痒无比,正无药可医,想不到到了贵地,一夜之间都好了,必是贵寺祖佛庇佑。”方丈忙不迭声地念着“阿弥陀佛”。知道这个朱元璋便是日后的“天子”。但天机不可泄漏,不好明说,只是询问昨夜情况。朱元璋一一回了,方丈拍手大笑:“是了,你住的那个石洞,叫芙蓉石洞,洞里有种石,乡人称'寿山石,可以医百病。”朱元璋连声说:“不错,不错,记得昨天晚上贫僧抱了一块石头当枕头,必是这石头的造化之功。”当下,方丈请朱元璋一起回芙蓉洞,找到那一块的石头,果然是一块温润剔透的寿山石。朱元璋大喜,抱了那一块石放在行囊里。据说以后朱元璋当了皇帝,还舍不得扔掉这块石头。后人称之谓“皇帝石”。

(五)干隆帝祭天供田黄石

古代皇帝每年都要有一次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届时从皇宫到天坛要用黄土铺路,寓意“黄龙上天”,此外还要在天坛摆列许多供品,文武大臣随侍伴驾,仪式十分隆重。到了清代干隆帝时候,史称“康干盛世”,自然更不能例外。

看看“祭天”的日子将要到了,干隆帝日日放在心里,心想一定要至真至诚,方能感动上天,保佑臣民。这一日干隆帝欲睡,忽见一个白发白须的仙翁持天帝圣旨来宣。干隆忙跪地接旨。谁知抬起头来,却不见了仙翁,唯有一张黄纸,上写:“福寿田”3字,不知是什么意思?第二天临朝,干隆帝把“福寿田”的事说了,请臣僚们释疑,可是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谓。退朝后,干隆帝闷闷不乐回到内宫,也把这件事说了。一个太监忽然大声说:“有了,有了。”干隆帝问:“有了什么?”太监道:“奴才祖籍福建福州府。福州北郊寿山乡产有一种石头称田黄石,质润如玉,十分金贵,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诚天下第一尤物。今‘福寿田’三字正应福州寿山田黄石之意。陛下速取田黄石来祭天地神明为好。”

干隆帝见太监说得有道理,一时高兴,即派太监持旨到福州,要田黄石为朝廷贡品。福州知府自然不敢怠慢,即选上好特大田黄石,由太监带回北京缴旨。

话说这一天干隆帝赴天坛祭天。祭台中央供着一颗硕大的石头,且用黄绫龙帕包裹着,摆在干隆皇帝玉玺的前边。大臣们都觉得奇怪:今天如何拿了一块石头来祭天呢!干隆帝笑吟吟地说:“不奇怪,不奇怪,这颗石头是福建省寿山乡的田黄石,朕祝愿天下‘福寿田丰’。”话声还没歇,齐刷刷,“喳”了一声,文武大臣们都朝着“田黄石”跪了下来,山呼“万岁,万万岁!”自此“田黄石”称“石帝”。每一年皇帝“祭天”时,都受天下臣民朝拜。

(六)广应寺和寺坪石

唐代光启三年(887年),福州寿山村就建有一座禅院,称“寿山广应院”,俗称“广应寺”。到了元朝末年,广应寺里来了一个有德高僧,称“石头和尚”。石头和尚能知过去,预测未来,屡有灵验。有一次朱元璋游至寿山,住在“芙蓉洞”里,一夜功夫,头上的疮痞都脱了壳,因此知道“芙蓉洞”里有一种石头能医百病,便天天率领众和尚到芙蓉洞去凿石头。凿了的石头都搬到广应寺里来,制成了粉末普济众生。于是被人称为“石头和尚”。但不久“芙蓉洞”里的“寿山石”被凿取殆尽。和尚心里想,既然“芙蓉洞”里有“寿山石”,那附近的地方也不会没有?便跋山涉水,到处去找“寿山石”。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寿山石”愈找就愈多了,不但大崖石洞里有,连山溪水田里也有。和尚说:“脍不厌细,石不嫌多”,天天都派了人到四处去找“寿山石”,搬回到“广应寺”里来,没半年时间,竟堆得“广应寺”里到处都是石头。

可是乐极生悲。不久朱元璋起兵造反。元怀安县伊李仁侦知朱元璋曾在寿山广应寺匿迹多时,便派兵围捕“石头和尚”。和尚知道大劫来了,忙率众逃到其他地方去。李仁大怒,喝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把广应寺烧了。”一时烈火熊熊,把一座好端端的广应寺烧成一片灰烬。可怜“石头和尚”们千辛万苦找来的“寿山石”也被烧得面目全非,抛散在四处的坑坑洼洼里。

但寿山的石头毕竟不是一般的石头,待这一场的大火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日晒,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雨洗水冲,很快又恢复了他的“灵性”,潜居在广应寺废址地下,默默地在“修真养性”呢!

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月,又有了许多人到寿山来找“寿山石”,不过他们不像“石头和尚”一般找“寿山石”当药用,而是用“寿山石”当雕刻的材料。据说这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以后时断时续,明代却盛行一时。有人意外地在“广应寺”废址发现埋有许多质量十分好的“寿山石”。于是大家一涌而来,都到“广应寺”寻宝。据说“广应寺”的“寿山石”经过一场大火的煅烧,又经过地下的蕴润,质地更纯,成为一种十分珍贵和独特的“寿山石”品种,称“寺坪石”。

(七)曹学佺买柴得“田黄”

明朝末年,福州洪塘乡有个曹学佺,字能始,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曹学佺因得罪蜀王被罢职回乡,建石仓园,搜罗奇石,叠成假山。一日他闲步到洪塘街,见一个北岭樵夫,扁担的一头挑着一捆柴禾,一头用绳子绑着一块石头。学佺问:“这石头做什么用?”樵夫说:“压担子。”原来那捆柴禾不好再分为两半,所以扁担的另一头只好用一块石来压担子,挑起来轻松。曹学佺对石头本来就有很深的感情,见这块压担子的石头有些奇特,便商量着说:“你开个价,这头的柴禾我买了,另一头的石头我也买下。”樵夫见没用的石头也能值钱卖人,无限欢喜,便都卖给了曹学佺。曹学佺更是欣喜非常,又多付了一些零头钱。

曹学佺买石头原是用来叠假山的,可是用手一摸,温润生津,忙用水洗个干净,又见剔透玲珑,特别是黄卡卡的像黄金一般,便爱不释手了。

曹学佺是个大学问家,便知道是块寿山宝石。当时寿山石已经风行全国,只是品种还不十分多,想问一问?他又到洪塘街,找到了樵夫。樵夫以为买主反悔,拼命地逃跑。曹学佺也死命地追。一个跑,一个追,追了许久时间,曹学佺气喘吁吁大喊:“老板,老板,我问一问,这石块是什么石头?”樵夫才放了心,停了脚步说:“我是寿山人,不知是什么石头,随便从田里捡了一块压担子而已。你若不要,把钱退还给你就是。”曹学佺大喜:果然是块寿山石,连口说:“我要,我要,只是给你的钱太少了。”说罢又送樵夫一把银子。因为是从田里捡到的,又黄得可爱,曹学佺就把石头称为“田黄石”。自此在寿山石系列中,多了一个“田黄石”的珍贵品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一些有关寿山石的民间故事"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