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
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历时七百余年,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在装饰工艺方面,早期以刻花、后期以印花最具代表性。而为了提高产量,定窑最先发明了覆烧技术,出现了芒口碗、盘等产品。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正好涵盖了上述定窑产品的几大特色。
局部“犀牛望月”纹饰
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高7.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6厘米,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在安徽文明史陈列中展出。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除口沿外,通体施白釉,口沿不施釉,称作“芒口”。碗外壁无纹饰,碗内模印三组纹样:近口沿处为一周连续的回纹,内壁满饰缠枝花卉纹,碗内心印犀牛望月纹。总体观之,此碗器型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洁白,纹饰精细、较清晰,是一件定窑白瓷中的佳品。
覆烧法示意图
覆烧是宋代瓷器的一种装烧方法,一般认为是北宋中期定窑首创,即把碗、盘之类器皿反过来装烧,故名“覆烧”。在使用覆烧法之前,定窑采用一个匣钵装烧一件器物,而改用覆烧法后,可采用匣钵与支圈组合装烧,一个匣钵内便可装烧多件器物,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量。而碗、盘反扣过来装烧,口沿必然不能施釉(如果施釉会与窑具粘合,烧成后无法分开),烧成后口沿无釉便称为“芒口”。后来,覆烧技术在南方景德镇窑等窑场中也被广泛采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
印花是陶瓷器的一种重要装饰方法,即先在陶范上刻好纹饰图案,然后将陶范贴在器坯上,将纹样印上去。定窑印花工艺始见于北宋中期,一般多在盘、碗的里部。其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关于定窑印花纹样,有研究者认为取材于定州缂丝,是将缂丝纹样局部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从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传统的认识中,定窑被认为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而对金代定窑的情况则相对被忽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关于定窑的专著认为:金代是定窑繁荣与鼎盛时期,当时其印花、刻花白瓷的产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装烧工艺沿用了北宋中后期发明的支圈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窑内空间的利用率,定窑进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时期。质量上也仍保持了精细白瓷应有的水平。故金代人刘祁在《归潜志》中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美。
关于定窑“犀牛望月”纹饰,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早在1984年就发表文章介绍:金代耀州窑和定窑瓷器上常见一种月亮和牛为题材的纹样图案,古陶瓷界一般定名为“犀牛望月”。但杨先生则考证认为这种纹样应与“吴牛喘月”典故有关,吴牛指的是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炎热时间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喘气。在《世说新语》以及李白诗句中皆出现过“吴牛喘月”的典故。
另外,在出土的金代铜镜上也常见有犀牛望月纹,或称吴牛喘月纹,应该说它是金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纹样。所以,这件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的时代定为金代是比较合适的。
一幅画的诞生——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
第三届北京当代·艺术展
浙江美术馆展中国水彩画百年(组图)
萨拉瓦尔?达利:超现实主义的记忆
中国国画家齐驸现身常熟挥毫 展现齐派艺术风采
“超灵动物”马克·莱登个展
忽然而已·隋唐陶瓷展
鸡翅木家具的保养方法
为什么黄色蓝宝石会越来越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于8月1日开放(组图)
吴冠中碰到三类不同收藏家的不同结局
2020年陕西省提前批次艺术类本科A段录取征集志愿
大都会布劳耶博物馆何以如此短命(组图)
立秋之日 上海明珠美术馆“繁花盛开”(组图)
“我们不用很累很辛苦就可以成佛”赵邦个展
从苏词《昭君怨》说古人瓷枕
“自休式”胡竣杰 陶纲 罗文欣三人展
投资收藏翡翠需要注意的几个窍门
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
大埃及博物馆:无奈!不断变更的开馆日(组图)
演绎中国纸文化 120余件纸艺术作品山东展出(组图)
清东陵文物修复后杭州首展 含慈禧龙袍(组图)
盛葳 谭平 隋建国 朱金石 张羽解读“工作方法”
2020年江苏省艺术类本科提前批第1小批录取工作已经开始
“生如夏花”艺术展
展览 | 波涛无尽处,她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名家程君房墨品
北京:征集志愿预计10日开始 你需要了解这些
“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亮相山东博物馆
台北故宫新展丨士拿乎——清宫鼻烟壶的时尚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