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非遗再度走进千家万户
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近百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800余项非遗传承活动在大街小巷全面展开,显示出非遗传承的勃勃生机。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市、区、街镇三级文化设施围绕“非遗在社区”开展普及活动。
非遗需活态传承
在上海大世界主会场,罗泾十字挑花市级传承人陈育娥的作品快完工了,长120厘米、宽70厘米的蓝布上,细密的红线绣出“鸟花”“八角花”“柏纸花”等传统纹样。戴着老花镜的陈育娥年过七旬,16岁时从嫂子那里学到了宝山姑娘必备的十字挑花手艺,50多年来针不离手,“一根细针,一条红线,就能挑花”。
罗泾十字挑花是在土布上“挑花插线”的民间艺术,曾在罗泾地区盛行三百余年,常用于制作头巾、手帕、围兜等物品。下针时距离保持一致,要求正面全部成“十”字,反面成均匀的点状。但随着社会发展,原来的兜头手巾逐渐褪去实用色彩,年轻人对这项手艺日渐陌生。“非遗保护需要活态传承,年轻人喜欢它,愿意学,非遗就有生命力。”在罗泾镇,陈育娥与其他老艺人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在继承挑花技艺的同时,进行衍生品开发。
当天,摆放着传统头巾、手帕及挂坠、包袋、杯垫、香囊等衍生品的摊位一开张,就吸引了不少市民。陈育娥说:“传统头巾只有老人在用,我们想通过创新,让十字挑花再度走入市民生活。”
非遗“活”用正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词。在五里桥街道,创意手作“益集市”热闹开张,剪纸、翻花、石库门里弄风筝传承人将各自绝技带到现场。擅长“无稿剪纸”的尤彩侠从材料上入手,利用不易破损的无纺布、丝帛布,设计了耳环、项链、披肩、团扇等新产品,“丝帛剪纸加工后不会脱丝,剪出来的作品可以走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石库门里弄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刘锁仁进一步缩小风筝的骨架,开发出不少衍生品,“风筝礼品寓意青云直上,很受大家欢迎”。在传承人看来,只有创新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
让非遗扎根社区
“葫芦爷爷”黄阿金在主会场展示虹口区非遗项目海派葫芦雕刻技艺,刻有荷花、鲤鱼、松树的葫芦制品令人赞叹。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迎来了精彩的筷子文化展览。现场既有筷子舞、筷子制作体验活动,还有详细阐释筷子文化的专题讲座。
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认为,非遗诞生自民间,其传承更要回到民间,“传承人有绝技,但这项技艺属于社会,要积极推动非遗在社区生根”。“马派皮影”第四代传人郑李雪说,进社区展示皮影,进学校开设皮影课,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我们在尝试改变,让皮影成为墙上的装饰画,让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398项;国家级传承人120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市文广局透露,预计今年年内将分阶段实现“非遗在社区”布点全覆盖、机制全覆盖,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白城师范学院简介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概况
中华女子学院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概况
色彩大白菜与土豆怎么画之色彩技法攻略
江汉大学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概况
北京联合大学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简介
辽宁大学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概况
河北传媒学院简介
玉溪师范学院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简介
吉林师范大学介绍
美术高考考试高分色彩解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概况
吉林动画学院概况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苹果香蕉组合色彩静物画法
吉林建筑大学简介
装着红酒的高脚杯色彩怎么画
中国民航大学概况
湖北工业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概况
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九大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