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为什么记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为什么记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查字典美术网 2019-07-08

为什么记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1

(1/2)观众参观“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本报记者 施晓琴 摄

为什么记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2

(2/2)空想重置(影像装置) 2016年至2017年 颜磊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当代”是转瞬即逝的今天、此刻,它正在不断地变成历史,在今天,当我们的艺术评价体系还无法对掺杂着各种观念和现象的当代艺术给出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时,将它们如实、全面地记录下来就成为了一件必要且重要的事情。

6月25日,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该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重要项目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品牌展览项目,今年已是第五届。一年一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既是主办方工作成果的展示,也是连接中国当代艺术与普通大众的有效方式。

12个单元体现新动向

每年的年鉴展都是建立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的基础之上。“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每天记录着各种艺术方面的信息,按档案规范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调查和研究,经过最终调查核实后,作为“日志”编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因此,年鉴展是对一年中在中国发生的当代艺术情况的综合展示。

2018年《年鉴》一共记录3761个当代艺术展、3984篇当代艺术文献,以及1.4万余名艺术家的活动情况。因规模所限,“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提纲挈领,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展示:一是把2018年一年中的整体状态,分成12个单元来梳理以呈现问题;二是选择年鉴所记录艺术家的原作与图片穿插呈现,以作品代表性地显示这个年份的艺术。展览最终展出了138位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力图以此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

虽然展出的原作并不多,但漫步展厅浏览之后,不仅可以知道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况,而且能够感觉到其中突出的一些细节,如“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女性艺术”“艺术与科技”“网红展”“艺术乡建”等,这些可谓2018年度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北京大学教授、展览策展人朱青生认为,年鉴展不是把这一年的当代艺术活动进行归类,而是一种思路的梳理和呈现。这个展览呈现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创造、新发展,更是人们面对各种现象做出各个方面的反应、想象与思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介绍,相比往届年鉴展,本届展览有3个明显特点:一是展览研究工作更加系统深入;二是展览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创新更加丰富多元的特性;三是被邀请原作参展以大体量的装置、影像为主,特别是装置艺术占75%。

客观全面记录的意义

当代艺术是当今艺术领域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而且在国家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正如朱青生所说,当代艺术不是制造一种方法,而是不断自我解放,自强不息地为通向奇迹创造可能。

中国当代艺术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复杂情况的精神记录,还是在所有的著录和记载中最具有积极的反省和推动力量的因素。艺术家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群,他们敏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希望和反应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因此,客观和全面地记录变化着的艺术事实,自然就能涉及中国文化特有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而且互相冲突、互相促进的状态。

之前举办的4届年鉴展都受到了业界和公众的普遍好评,原因也许在于展览只是将周全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如实呈现出来,而不设限制和倾向,把如何解读、如何评判的空间完全留给观众。朱青生说:“当代艺术具体活动和作品的价值虽在当时难以言说,但在我们面前构成种整体的时候,却能让我们真切看到正处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在现场,观众也许会问:为什么是这些艺术家,又为什么是这些作品?对此,朱青生也向大家介绍了《年鉴》关于当代艺术的工作标准和选择艺术家的依据。

当代艺术包括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当前的重大变化。在当代艺术的问题中,哪些是受到关注和必须要注重的?朱青生提出,他们对以下4种问题特别感兴趣。尤为注重第一个问题,即今天的艺术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关心的是怎么能够让艺术更艺术,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研究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但他们要做的不仅是“中国的艺术”,而是着眼于全世界共同的艺术基础上来揭示中国目前对当代艺术整体的贡献。第二个问题是,在一个时代或一段特定时间中,不是每位艺术家都能够完成对艺术的贡献这个重大任务,那么这些艺术家的作为又是什么?这个作为就是把今天艺术可能的承担、已有的各种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创作一个精彩的作品,呈现一个精彩的展览。不管艺术家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他能否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层面上真正起到作用,这是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对已经成名、成功的艺术家新的作为的关注。“在前3个问题的作品、人物、事件之外,这个问题就会被提出。《年鉴》就是在对这4个问题的关注中编辑的,年鉴展也反映了对这4个问题的关注。”朱青生说。

记者注意到,年鉴展自2017年起,都有一个名为“中转站”的单元。它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团队发起,以新媒体、艺术与科学为主题,在每年的年鉴展上与不同的艺术机构、艺术家和策展人合作完成。中转站有两个学术方向,一个是从新媒体艺术的当代状况出发,探讨媒体/媒介对人性的恢复、重塑和异化;一个是连接艺术与科学,推动两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实验,共同探讨由“后人类”和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的问题。

的确,今天的媒体或媒介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发展,以及新技术在身体感觉、社交方式、治理技术等方面带来的变革,都在要求我们反思和拓展以往的媒体观念。朱青生早已观察到这一点,他表示,随着科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世界将是天人合一的“作品”。“没有一个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一个人单独完成艺术。”朱青生说,今天,我们不要把艺术看作是一个固定套路和理解,而要看成一个无限开拓的可能。年鉴展本质上要展出的也是对艺术的“开拓”,只有在大的方面真正做到了“开拓”,才是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这也是年鉴展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为什么记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