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如何让公众的参与更具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参照国内外博物馆的有效范例,提出了参与式博物馆的四个维度,即空间、资源、表达和意义。
开放空间
降低公众参与门槛
博物馆参观作为一个非必要行为,拥有太多门槛,各因素之间相互交织,互相叠加。如果说免费开放或是惠民票价,降低了经济门槛,使文化资源为更多群体共享,那么各式各样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则体现了博物馆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的态度。
除了已得到普遍关照的视障、听障或肢体残障人士,荷兰国立博物馆还为社交障碍人群、阅读障碍人群等小众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展厅导览和教育服务;通过模拟负重,切实体会到老年群体参观的困难。此外,他们还为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特制眼镜和声学模型,为自闭症患者提供特制耳机,尽心使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得到享受文化的平等权利。
共享资源
让公众形成归属感
随着“互联网+”与博物馆的不断融合,博物馆传统的分享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加入“CCO无权利保留协议”、谷歌或者百度的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并通过“云观展”等形式开展线上展览。这些开放资源为观众参观博物馆提供了观展前的知识储备和观展后的自主探索,从而拉进了博物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为更加深度的参与做好准备。
除常见的数字资源开放,公众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资源库的搭建。例如,在南澳大利亚博物馆的“数字志愿者”项目中,身处全球任一角落的公众都可将拍到的动植物照片上传至指定平台,经馆方鉴定和甄别后,录入至数据库中。这样一来,全球所有人都能成为博物馆的虚拟志愿者,成为博物馆运营的一份子。类似这样的开放平台可以充分调动起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访客对博物馆产生归属感,相信自己的个人行为将影响到博物馆的机构运营,由此进入到参与的第三个维度——表达。
自主表达
更具仪式感的参与体验
在公众的印象中,博物馆是去伪存真的权威机构,因此,当公众的自我表达一旦被纳入博物馆的收藏或展示序列,其价值就得到了肯定。在这一点上,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是博物馆向公众征集有形的展品或无形的创意与想法,从而形成一个由个人和博物馆共同构建的展览或活动。但在制定参与项目时,博物馆需考虑项目与公众的相关度、可参与度、项目成果的可转换型与传播度。
创造意义
赋予公众参与权力
传统观念中,展览是一个单向传播的过程,观众在看展前和看展后,会对某一问题的认知有增加、强化、改变或者颠覆,最好这种变化的方向是与策展人预设的方向一致。但实际上,走进博物馆的人,绝不是“无差别的大众”,而是一群具有独特个性、议程以及需求的个体的组合。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倾向、性格爱好甚至当日心情,进行自主参观,与自我或者同行者互相讨论问题,对所见之物进行个人理解,最终形成自我的判断与态度。
雅得艺术应邀参展ArtChina国际艺博会(组图)
溪山翰记·丝路巡礼——中国汉字(摩崖)艺术一带一路巡展贵阳启航(组图)
李世苓八十诞辰国画展开展(组图)
分界限艺术展将于上海盈艺术中心开幕(组图)
张艺振意笔仕女画展在北京开幕(组图)
9月到沪看展 浦东家具展推出“摩登上海”全新主题(组图)
高州博物馆举行20世纪广东电影展(图)
陈默个人作品展即将开幕(组图 )
首届长城卫所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张家口万全区开幕(组图)
“文化中国·森茂杯”2016全国优秀书法作品展在京开幕(组图)
“2016中俄名家作品交流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成功举办(组图)
纪念长征胜利展览开幕 展出红军“吃剩”半条皮带(图)
合美术馆四大活动今日同步举行 多个展览给你好看(组图)
日本藏书家滨田德海旧藏的三十六件敦煌遗书亮相首图(组图)
“兼容与传承
纨素风宗:任重扇画作品展亮相清秘阁(组图)
蔚国银油画巡展第58站在北京81美术馆举行(组图)
北京画院藏沈尧伊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将开幕(组图)
史前艺术:德国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举办岩画大展(组图)
从传统走来·杨葆瑜画展在京举行(组图)
“观水之形”水性材料研究邀请展即将开幕(组图)
北古南风——孙天牧捐赠作品展开幕(组图)
水墨心境——河南省优秀中青年中国画学术展将举行(组图)
云南昆明人体花艺秀吸引观众(组图)
云游行者大自在 王泽中国画书法篆刻展在红博馆开幕(组图)
“米罗.欲望.人
引爆艺术消费新热点 2016北京艺术博览会9月1日盛大揭幕(组图)
“俺老孙来也”——梅墨生戏画孙大圣画展览开幕(组图)
北京·现场艺术展:重量级艺术家云集(组图)
绘事后素:中国当代艺术展将亮相伦敦(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