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博“天地同和”展
古代乐器,拨动你的心弦
提起中国古代音乐,你会想起什么?
是金声玉振的庄严,是高山流水的超逸,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幽婉……
在19世纪留声机发明之前,世界上没有保存音乐的手段。但乐器作为实践音乐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可以保存、流传的,乐器史就是一部物化的音乐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展示馆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单位商借的文物共计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乐器珍品,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突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辅德化、养性情、娱民众的文化价值。
见证中国音乐史的悠久
走进展厅,悠扬的乐曲声袅袅回荡。策展人诸葛英良介绍,这是专为展览创作的主题音乐《天地同和》。入口处的地板上有一只凤凰投影,象征古代奏乐时“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盛景。高台、斗拱、屏风等中国古建的空间布景和室内设计元素,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
“这是一场策划很久的主题展,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得到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博物馆等单位支持。”诸葛英良对记者说,“天地同和”展不同于一般的古代文物展,在展览内容、展陈形式上做了一些新尝试,希望让观众静下心来体会中国音乐文化之美。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通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反映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的历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是展览的学术顾问之一。“展品的珍稀度、可看度都很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田青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中国音乐史,从音乐的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绚丽、伟大。
展厅里第一件展品是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这支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有七孔,表面光滑,制作精细,孔间和孔上方均有钻孔前刻划取准的记号,证明当时制作骨笛经过相当准确的计算。专家对同批出土的骨笛进行测试发现,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之一,属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岗文化。“我们说中国的音乐史有8000年到9000年,就是因为贾湖骨笛这一批文物。”田青对记者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贾湖骨笛已陆续出土几十支,大多保存完整,音阶很全。它们的发现不仅把中国音乐史往前推了几千年,对于世界音乐史也意义非凡,刷新了人们对音阶最早形成时间的认识。
述说礼乐文明的辉煌
上古时代,音乐不单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具有在祭祀中营造仪式氛围的功能。项阳告诉记者,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等早期宫城性遗址出土的乐器,作为祭祀时的演奏用具,反映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滥觞。
展厅里有一件石峁遗址出土的口簧,由牛肋骨磨制而成,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据介绍,石峁皇城台共发现20余件骨质口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此类乐器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与口簧一起出土的还有骨笛、骨管哨、陶球哨等,这么多乐器的出现,彰显了皇城台作为石峁遗址宫城区的地位和性质。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自青铜时代起,以礼乐重器应和宗法制度、区分身份等级的礼乐文明逐渐形成。“《周礼》中概括了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很多仪式需要搭配相应的音乐,通常是歌、舞、乐一体。”项阳说。
先秦至汉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乐器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从商代兽面纹大铙、西周四虎镈、夔龙纹编钟,到春秋虢太子墓铜钲、战国淹城句鑃、汉代虎钮淳于,可以看出青铜乐器的发展脉络。
展厅里的多媒体互动设备展示了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形制和结构。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从屏幕上可以看出,这套编钟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2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整套钟可以演奏很多乐曲。点击屏幕上的“奏乐”按钮,还能听到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东方红》等乐曲。
在金石乐悬成为礼乐重器的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产生,弹琴奏乐成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中展出了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马王堆1号墓瑟。出土时瑟的25根丝弦完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25个拱桥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它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上古瑟调弦实例,为古代乐器研究提供了宝贵物证。
展现文化交流的多彩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日益扩大,外来乐器广泛应用于各式演奏场合,诗歌、壁画等艺术作品记录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繁盛景象。
展厅里展示了唐代的铜钹,这种西域传来的乐器,自隋唐以来在宫廷燕乐中广泛使用。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大忽雷,是唐代音乐家韩滉参考西域曲项琵琶的形式创制而成的两弦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它曾藏于深宫之中,后流入民间,20世纪50年代又入藏故宫。
展览中还有不少乐俑,生动再现了古代演奏乐器的情景。西安插秧村唐墓出土的一组乐俑,为6名男子组成的乐队。乐俑均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面颊丰满,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和笙。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乐俑,造型生动逼真,釉色鲜艳,人物手持乐器包括排箫、铜钹、鼓槌等。专家介绍,考古发现的隋唐乐舞俑数量很多,风格自成一体。其乐器的组合、形制、种类和数量,乐人的服饰、发式、造型、神情和演奏姿态,均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唐代九霄环佩琴是此次展览中的明星展品。此琴为典型的伏羲式,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原漆为黑色,露朱漆地。琴为桐木所斫,做工圆润不露棱角。通过琴腹上的铭文与文献资料可知,此琴原为宋人冯轸藏品,后经南宋鉴藏家周必大鉴定为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族人斫制。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髹漆工艺,国博馆藏的这件九霄环佩琴皆堪称唐琴的典范之作,为唐琴的断代与鉴定提供了标准器,也为探究唐代斫琴工艺提供了标本。
宋元之际,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乐器的运用和改良达到新的高峰,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进入主流音乐体系。明清两代戏曲、歌舞、说唱等包含音乐元素的艺术样式日益繁荣,孕育了生动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展厅里的双清、拍板、三弦等,均为常见的戏曲伴奏乐器。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不少20世纪以来的改良乐器和新乐器。“这些展品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音乐一直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古代的一些乐器发声原理直到今天依然沿用。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诸葛英良说。
江汉大学2017年美术设计类校考时间地点
2017湘南学院音乐类专业简介
2017年江西3万名艺考生参加校考 报名总人次连降两年
2017苏州大学音乐类校考专业录取原则
纳粹时期艺术商人继承人藏品将展出(组图)
2017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2017年河北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校考工作
2017济南大学艺术类专业校考考试内容及考试时间
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承认编导统考成绩
河北传媒学院2017年省外艺术类专业校考考试科目表
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空中乘务类专业面试通知
2017武汉纺织大学美术类招生政策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017年专业考试内容
2017湖州师范学院取消省外艺术类校考
2017上海师范大学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2017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各校考专业考试科目
2017江汉大学音乐类专业考试科目与要求
北京语言大学2017年艺术类招生访谈
西安培华学院2017年艺术类校考时间安排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访谈
苏州大学2017年美术设计类专业校考报名时间
2017年青海艺考成绩通知单与分数线
2017江汉大学美术类专业考试科目与要求
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音乐类校考考试时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7年山东音乐舞蹈类校考时间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录音艺术专业考试日程
“阿波罗11号”指令舱将在美国各地博物馆展出(组图)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017年校考报名时间
西南大学2017年美术校考报名时间及办法
2017济南大学艺术类校考考试科目分值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