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展讯 > 秋初至,国博传来丝竹之音

秋初至,国博传来丝竹之音

查字典美术网 2020-09-16

秋初至,国博传来丝竹之音1

天幕既晓鸟雀暗语,日上三竿蝉鸣报时,如明月般亘古不变,自远古旷野传达至今将时间的碎片藏匿于声音之中。智者从万物声响中走来,天地合同揭开音乐的诗篇。

鼓点敲碎屏障,贝斯扬起音缦长纱,合成器扭转与主唱萦绕出现场的张力构成2020年我们所认识的音乐画面。但中国传统音乐,自有别种样貌。

艺术在历史中长流,乐器作为表现音乐、实践音乐活动的物质媒介,其历史本身也将成为一部物化的音乐史。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天地合同——中国古代乐器展”由“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四个部分组成,云集多家文博单位商借的文物共计200余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环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突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辅德化、养性情、娱民众的文化价值。

音乐来源于生活,脱胎于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映射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推动文明发展、促进交流互鉴、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传统治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历程。

早期中华文明遗址中,就有以笛、哨为代表的吹乐器和以钟、鼓为代表的击乐器。先秦至汉代,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乐器更加复杂化,出现了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同时,以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产生,成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流日益扩大,外来乐器广泛应用于各式演奏场合,诗歌、壁画等艺术作品记录了“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繁盛景象。宋元之际,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乐器的运用和改良达到新的高峰,以马尾胡琴为代表的弓弦乐器的地位正式确立。明清两代戏曲、歌舞、说唱等包含音乐元素的艺术样式日益繁荣,塑造了生动多彩的民间艺术成就。

展览于8月8日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对公众开放,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博物馆等作为支持单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秋初至,国博传来丝竹之音"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展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