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索车坛尽女娃,十人倒有九人麻。看钱丢罢还求赏,手捧铜锣到处扠。”这是一首流行于武汉地区的汉口竹枝词,生动地描述了晚清时期武汉三镇街头巷尾的露天民间杂耍表演场景。传统杂技艺术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以杂耍表演为造型的杂耍俑,就是古人逝去后的陪葬品之一,亦体现了那个时代杂耍艺术的兴盛。
三国时期吴国青瓷杂耍俑(见图),高7厘米,出土于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道关山村三国吴古墓葬。俑为一名双鬓扎两只虬状小辫的幼童,眉毛弯弯,双眼炯炯有神,高鼻梁,嘴唇张开,满脸稚气中透着一股自信,憨态可掬,稚拙可爱。杂耍俑双手撑地,呈倒立表演状,面朝观众,身躯向前弯曲,双腿腾空,两脚伸于头前,与现代杂技中的倒立基本动作深相契合。青瓷是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瓷质细腻,色泽纯洁,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之。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生产十分活跃,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的越窑、均山窑、瓯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等都是著名的青瓷窑场,烧造的青瓷制品主要有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虎子等生活用器,以及谷仓、谷砻、磨、臼、杵、米筛、井、猪圈、羊圈、狗栏、鸡笼、各式俑、镇墓兽等随葬明器。当时在这座三国吴古墓葬中,同时出土的还有青瓷骑马俑、青瓷武士俑及羊舍等青瓷明器,说明这个时期的青瓷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杂耍在汉代称“百戏”,隋唐称“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始称为“杂技”。在古代文献中,秦汉时期的百戏主要有角抵戏、空中掷剑、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耍大雀、马上技艺等表演项目出现。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春天,在一场规模盛大的百戏表演中,来自西域各国的使者带来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等杂耍表演。隋炀帝杨广时期,宫廷设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大业六年(610)还在长安端门外举行过百戏表演,极大地推动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到了盛唐时期,杂技艺术又得到长足发展,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形象地描绘了“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等各类杂技技巧表演,呈现出“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的表演盛况。宋代杂技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40多个固定的表演项目,甚至出现了杂技艺人挑着满满一担水在绳索上稳步行走的绝技,北宋画家张择端刻画京城汴京(今开封)民俗风情的长卷《清明上河图》,上面就有民间艺人杂耍、卖艺的表演画面。其后至今,杂技表演演变成柔术、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驯兽、魔术等固定的技艺表演类别项目,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杂技技艺中的一种,杂耍在我国历史悠久,民间艺人层出不穷,很早就有专门从事这类表演的艺人。隋代柳彧或在《奏禁上元角抵戏》中记述角抵戏表演情形:“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据《南史》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七崔相思传载,南朝宋元徽时期(473—477),“校试千有余人,后堂杂伎不在其数,糜废力役,伤败风俗”,说明那时候从事杂耍表演的“杂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件三国时期的青瓷杂耍俑胎质坚硬细腻,造型生动古朴,根据其造型来看,三国时期虽战乱不休,但并没有影响到杂耍艺术的流行发展,在民间从事百戏表演者中已有了儿童杂耍艺人的身影,从中可管窥到杂耍艺术在三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概况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独立学院)及其美术类专业介绍说明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及其美术类专业介绍说明
天津美术学院相关简介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设计学院相关介绍及专业简介
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简介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艺术专业相关介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相关介绍及专业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动画系简介及专业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美术类本科专业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介绍说明
运城学院美术系相关介绍及专业简介
贺州学院艺术系及其美术类专业介绍说明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相关介绍
烟台南山学院艺术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艺术设计与传播学院及动画学院介绍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及其美术类专业介绍说明
黄淮学院美术系简介及专业介绍
北京服装学院相关简介
巴黎视觉传达高等艺术学院 (ECV)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专业介绍说明
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相关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及其艺术类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相关简介及专业介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博士专业介绍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专业介绍说明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概况及专业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相关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简介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相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