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历时30余年的“数字化”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3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距今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
由于洞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由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时间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即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以期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后期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手段完成。

据了解,采集一平方米壁画一般需要50到60张图像,一个壁面采集上千张,大型洞窟达到4万多张,而一个中型洞窟全部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需要3个月时间。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介绍说,现在数字化的成果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运用到了考古测绘、美术临摹、保护、展览展示,还涉及网络文化弘扬等各种工作。
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档案,保护好洞窟文物的基础上,为了让敦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敦煌研究院加快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步伐,让数字资源和敦煌学研究不断接轨最新科技,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弘扬敦煌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
“数字化不仅是保存的意义,从电脑屏幕上放大来看,比在洞窟里还要清楚,而且洞窟受光线影响,很多东西看不见,通过数字化就能够看得更清楚。”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表示,目前除了“云游敦煌”之外,还有很多小程序,通过手机、网页等即可看到很丰富且分门别类的敦煌壁画内容。
丁杰山水画展在京举办
央美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聚焦于凡
“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在京举行
饶宗颐书画艺术特展举办
中国书画大展首现《新富春山居图》
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举办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移师广东
中国当代艺术个案之郭伟作品在成都展出
洪亮书画艺术展亮相美国大学
贺慕群纸上作品展呈现隽永与温和
中原书画走进新疆哈密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闫禹铭画展“巉岩凌苍穹”将办
《金陵十二钗》亮相北京
齐白石徐悲鸿真迹亮相贵州博物馆
焦广盛画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会意山川——黄唯理画展”亮相社区美术馆
俄罗斯当代名家风景油画展开幕
程大利和林存安联展山水画作
杨留义山水画新作展在京举办
“海归艺术家”大型作品展亮相中华世纪坛
晓景美术馆开馆展长城书画院作品
亚洲儿童绘画展在乌兰巴托开幕
李德茂山水墨竹艺术巡展“墨香飘神州”
百幅书画作品展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
大型毕加索艺术展将在港举行
王垂写生油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关山月诞辰百年艺术展再现“山月丹青”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经典名作展举行
杭州展示工艺美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