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重要艺术家,在油画和中国画创作中均硕果累累,他的中国画金鱼因造型提炼且清新雅逸,深为时人所重。
近日,“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在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开幕,42件金鱼题材作品全面呈现了吴作人金鱼题材的国画创作,观众能一览他从早期探索到后期成熟的整体轨迹与探索脉络。
吴作人先生是20世纪的艺术大家,是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全面掌握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画家,是引入学院式造型的训练制度,推行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1908年,吴作人出生于苏州,祖父是文人画家。吴作人自幼学习西方经典方法“救亡图存”,先在上海、南京学画,继而负笈欧洲,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获桂冠,受到西方专业艺术界的承认。回国后,他把毕生精力交给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事业。率领中央美院的主要艺术家,开“十张纸斋”,用素描的方法推进中国画造型提炼塑造,开创出国人喜闻乐见的熊猫、金鱼、骆驼、牦牛等形象作品。油画上,他不肯延续在欧洲习得的成熟的画法,深入西部中国,找色彩,学敦煌,开创出中国油画方法,中年再回传统,“50岁后学篆”,甚至要求中央美院西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书法,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与西方引入的学院制度充分融合,以“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推进中国造型艺术教育。

吴作人《池趣》1978 国画
吴作人先生外孙女、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介绍,“金鱼作为一个绘画题材,看起来似乎是游戏笔墨,雕虫(鱼)之小技而已。但是在吴作人先生的艺术中,金鱼却有一个奇特的地位,即明确地提示其‘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的艺术主张。他长期执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极力推进中国画的另外一种方向的‘改造’,就是用素描的方法,写生的训练,提高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使之符合真实,切合现实,同时又保存中国画原有的概括而整体的笔墨,争取创造出一套超越西方写实艺术的全新的道路。金鱼题材体现了这个概括和整体的追求和实验。”

吴作人 《金鱼》国画
此次展览以三个部分呈现吴作人先生的金鱼创作,分别为“东方圣鱼——中国金鱼简介”、“百年流风——中国近现代中国画金鱼作品创作掇英”、“独标新格——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风格形成解析”。第1部分简单介绍金鱼的科普知识;第2部分撷取百余年来中国画金鱼题材创作的主要艺术成果背景,便于观众比较与了解吴作人中国画金鱼题材作品的艺术成就。第3部分通过展出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这半个世纪里吴作人创作于不同时期的42件金鱼题材作品,全面呈现了吴作人对金鱼题材国画创作,从早期探索到后期成熟的整体轨迹与探索脉络。这42件作品分成写生速写作品,明确纪年作品,无明确纪年作品三个部分。脉络清晰明了,便于观众赏读理解。

展览现场
“金鱼”是中国画传统常见题材之一,百余年来,中国画坛上画金鱼的能手众多。虚谷(1823-1896)生前常游走于上海、苏州、扬州之间,尤居海上为多。上海是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影响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从虚谷的绘画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到西方绘画尤其是西画用色的影响。虚谷是近代中国绘画史上深具革新精神的一位画家。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吴作人与虚谷相隔并不遥远,加上吴作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不会不了解和熟识虚谷及其艺术。虚谷于艺术上勇于“革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在吴作人的艺术实践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吴作人艺术馆副馆长丁建忠看来,品读吴作人先生的中国画金鱼作品,其风格鲜明,清新雅逸,深为时人所重。要读懂吴作人的中国画金鱼作品,应解析清楚形成“吴家样”金鱼艺术作品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一,其造型提炼,源于吴作人能熟知对象的“结构解剖”,而后成于其中国画的“笔墨塑造”;其二,关于中国画的“笔墨”,不能简单理解为“线质”、“墨韵”等如何,吴作人认为“笔墨”离不开形色塑造形象,包含着丰富的造型笔触与色彩的渲染;其三,吴作人先生强调画中要“有我”,艺术家不同的修养,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境界。其四,吴作人运用“比”“兴”手法创作金鱼题材作品,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美。

吴作人《水不在深》(轴)1987年
通过“金鱼”创作可知吴作人的艺术观点与追求,他既为新时代传统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也给当下艺术界同道思考传统中国画如何发展求进,提供了更多启示与可能。
此次展览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吴作人艺术馆承办。苏州吴作人艺术馆是国内名人艺术馆中的一个典型,近年来专注于开展对吴作人先生的研究。名人艺术馆的展览不在其规模多大、多全,而在于深入、专门,能够单独解决重要的学术问题。苏州吴作人馆此前已经完成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并出版研究专著。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6月20日。
什么样的翡翠具有收藏价值?
值得收藏的清代古籍有哪些
国家图书馆入藏白煦书法作品52件
“繁花盛开,蝴蝶自来”: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启用特展在京启幕(组图)
“古物影”黄宾虹书法收藏展
蒙克作品今秋将来沪 包括油画与《呐喊》石版画(组图)
故宫典藏中的七夕乞巧与“拜双星”(组图)
用艺术语言解读抗疫瞬间 战“疫”主题展平江路开幕
四川美术学院2020年校考(各省外考点)考生防疫须知
台北故宫博物院绘画导赏里的“笔歌墨舞”
“归来—孟昌明艺术2020”孟昌明个展
闻一多昆明摆地摊刻图章轶事
烟标凝聚中国心
瓷器保养瓷器你知道几点?
一份绣娘的初心:邹英姿刺绣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精彩亮相(组图)
徽章铭记福建省抗敌后援会
由商代青铜“戈”斝说“戈”族
“C.M.Y.K”杨冕个展
140余件青铜器为你解锁金文世界(组图)
“论自我(自画像)”国际当代艺术家语义图像网络展
“影响未来” 2020艺术嘉年华—无界·自在
“见字如面” 全国优秀硬笔书法邀请展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首次举办线上展览 访客量增加三倍
“重聚”白场三周年特展-下篇
细腻中见粗犷:宋代镂雕玉器赏
清雍正斗彩人物仙鹤盘
古籍收藏知识:元代刻书特点
观荷纳凉闻清香
烟标上的武汉长江大桥
全市范围内的数字艺术展览庆祝BLM的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