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今天和明天我们该如何面对圆明园?
“马首”回归,却无处安放?
2019年11月13日,对于圆明园管理处的副主任李向阳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圆明园十二兽首当中的“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捐赠仪式现场,国家文物局宣布:经与捐赠者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协商,“马首”铜像,将交由圆明园管理处展陈、收藏。
本文图片均来自央视新闻
160年前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北京,抢掠、焚毁了圆明园,12尊兽首也从此身首异处,流失海外。后来,虽经多次转手、拍卖,7尊兽首现已回到中国,分别是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现存于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兔首则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余5尊至今不见身影。
2007年,何鸿燊先生以6910万港元成功将“马首”收购,12年后,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将“马首”捐给了国家,并希望“马首”回到它的母体——圆明园。
“马首”回家,却很难有合适的地方将其安置,这份尴尬让圆明园管理处的管理者们再一次意识到圆明园应该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圆明园博物馆。
其实早在2000年,这个愿望便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这一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规划》指出:“初步考虑将圆明园展览馆、清史馆和圆明园研究中心等内容安排在圆明园大宫门西侧,便于游人参观、游览、研究和园务管理”。只不过这个《规划》真要实施,困难很多,比如圆明园大宫门附近的“一亩园”地区长期都有居民居住,拆迁工作以及其他必要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完,博物馆的建设就无法推进。
博物馆不可能一日建成,但“马首回家”却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大家想到了一个地方:正觉寺。正觉寺位于圆明园三园之一的绮春园的正南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正觉寺因北墙外的一条小河挡住了疯狂的火舌,幸免于难,部分建筑和古树留存至今。
圆明园管理处于2002年对正觉寺建筑群进行了复建,如今已对外开放。几经讨论,各方都认为把马首先展陈于位于正觉寺正中央的文殊亭内,是一个首选的方案。
目前,文殊亭及周边的安防升级改造还需要招标、施工、验收等多重环节。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施工不得不一再推迟,导致没办法按照预期,在10月18日,火烧圆明园整整160周年之际,把马首接回家。不过,他们会努力争取在11月13日,也就是马首捐赠一周年这一天之前,让马首回到圆明园。
寻踪下落不明的文物,他们直言痛心疾首
据很多公开出版物的记载,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抢掠和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闯入圆明园,对园内残留景观和同治皇帝两次复建圆明园的建筑以及珍藏再次抢夺和焚毁。
之后,国内军阀、权贵乃至圆明园周边的居民也开始攫取圆明园内的碑刻、太湖石、石构件、砖瓦、木料……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进入圆明园,平山、填湖、砍树、拆遗址、盖房子……圆明园在一百年的时间内,实际上是历经了反反复复的破坏。
据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估算,圆明园被抢文物散落在世界与中国各地,总数以百万计;而流散于国内的文物都主要集中在北京。国内国外两者的比例大约在二八开。
家住北京的刘阳,今年40岁。小时候曾因坐公车去颐和园在“圆明园”一站下错了车,误打误撞走进了圆明园,被眼前“一片荒凉”的世界所震惊,从此与圆明园结下“不解之缘”。在刘阳的内心,一直有一种执念,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弄清楚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国内各地,尽管他知道,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不断寻找圆明园文物下落的过程中,刘阳自费到过很多国外的博物馆,也在北京的胡同里走街串巷。他不断地发现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欣喜之余,也经常感到心痛。刘阳说,即便是在海外的博物馆,他也看到过圆明园文物被随意放置、保护不力的情况。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况,刘阳就更加觉得让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圆明园自己的“家”,显得格外重要。
自从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历代圆明园人都通过不断的走访,试图发现圆明园文物的踪迹。现如今,获得资讯的渠道不断拓宽,为文物寻找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保持原貌or复建辉煌?争议仍在持续
一直以来,围绕圆明园的有关讨论,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是“废墟派”,主张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另一方是“复建派”,认为圆明园应该通过复建重新展现盛时的辉煌。
就在“复建派”和“废墟派”的争论中,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努力进行小心翼翼的探索。
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主体建筑俯瞰成“卍”字型,万方安和之名由此得来。古代的能工巧匠,把33间房子按“卍”字型建在水中,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皇帝按四季的冷暖变化选择不同朝向的房屋居住。房屋被毁后,很久一段时间,万方安和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就像照片里显示的一样,破败不堪。
2014年,圆明园管理处对万方安和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卍”字型基座,想象万方安和的盛日景象。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三园中的长春园、绮春园的宫门进行了复建,而大宫门区域是当前圆明园三园中唯一尚未恢复正门功能的区域。复建大宫门也成了圆明园管理处长期以来的心愿。
然而真正要复建大宫门,却并非易事。由于大宫门附近的一亩园地区长期有居民生活,复建无法实现。2015年开始,北京市海淀区对该区域进行整体拆迁,但几年过去了,大宫门依旧没有复建的迹象。不过让圆明园管理处更为紧张和忧心的却不在此,因为相比之下,园内更多遗址的保护似乎更加迫在眉睫。
据统计,圆明园园内现在共有86处地面可见遗存,其中56处为建筑遗址、21处为叠石遗址,9处包括舍卫城在内的夯土遗址,而这86处可见遗存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经常性的保护,其中,就连人们熟知的大水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圆明园管理处既然有着强烈的愿望,紧急保护为什么会迟迟没有进展,甚至停滞不前呢?
解放初期,圆明园遗址由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1964年10月,海淀区成立专业绿化队,圆明园遗址交区绿化队管理。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自从成立至今,圆明园管理处就一直属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处级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规划需要逐级上报、层层审批,这就意味着很多规划计划从上报到审批,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也可能经历更多的反复和波折。
即便某些工作规划得到上级批复,但在实施前还必须举行专家论证会。往往这个时候,“废墟派”和“复建派”很难达成一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几年前就曾专门撰写文章,呼吁更高层级的有关部门重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列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鲍京科画展亮相
惠中社区举行“廉政文化”书画展
一场画展三份感动
王琦水墨新旅程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赵洪星国画展昨举行
肖丰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展
绝版木刻版画展亮相拱墅
悦心轩举办邹莉工笔画展
萧纯园国画展在交大开幕
王学治画展成功举办
李一松国画展
本土画家郭榕亭在榕举办山水画展
鲍京科《墨韵》中国画展美术馆开幕
“春上南枝”花鸟画展昆明举办
“大美青海”画展展现玉树灾后重建景象
井士剑个人画展在闻堰镇开幕
首届仙鹤精神书画展
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何昌林画展在营口开幕
王文东精品画展开展
陆晓翰水彩画展举办
“如梦令”画展揭幕
大良“大美岭南·水墨丹青”画展27日举行
“关爱自闭症”画展
艺术大师赵无极在江苏长大 画展将亮相南通
2013年参观奥斯陆史上最盛大的蒙克画展
“祖国在我心中”山水画展举行
陈万年书画展在汕尾举行
“翰墨温江”画展在成都举行
“方氏兄弟书画展”周末亮相
交互视像——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