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风起,菱角香。”秋天一到,菱角到了收获季节。菱角是南北方都很普遍的水上植物,也是人人都爱吃的时令鲜食,因此,古代文人留下了很多采菱的诗词。南朝梁江淹的《采菱曲》曰:“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观赏如此婀娜多姿的女子采菱,谁还有忧愁呢?所以张九龄说“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看秀女采菱,曲子要慢慢欣赏,再长也不厌烦。刘禹锡就曾写过一首很长的《采菱曲》,其中写到:“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描绘了女子采菱的情景。白居易有《看采菱》诗曰:“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当温庭筠看到满塘的“菱荇”和有人乘船东归时,缕缕乡愁萦绕在胸间,勾起了他思乡的愁绪:“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明代诗人张元凯的《采菱词》则犹如一幅绝妙的采菱图:“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金农《采菱图》(见图)。作品纵26.2、横35厘米,创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时年作者72岁,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图中远山若隐若现,近处的一弯赭色沙丘在湖中缓缓伸展,景色描绘得简约空旷,有秋高气爽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湖面上水平如镜,一簇簇菱叶茂密碧绿,几只小舟在青萍间竞相划动。采菱女衣着鲜艳,既强调了采菱主体,又丰富了画面色彩。让人看到一群妙龄女子吟唱着轻柔舒缓的曲子,划着一叶扁舟,卷起衣袖,露出凝脂般白皙润滑的手臂,弯下腰肢去水面采菱,勾画出一幅美轮美奂、勾人魂魄的采菱图。如明代杜琼《采菱图》诗云:“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金农博学多才,涉猎丰富,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书法功力。画面的顶端有一大篇题跋,可谓匠心独具。跋文是:“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清夏无事,画以遣兴,又书此诗,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记于广陵僧舍。”
古时,菱角被看作是粮食,《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菱角“生啖不甚甘脆,惟蒸曝亦可充粮。”夏末初秋之际,正是采摘菱角和芡实的最佳时节,此时食用菱芡,新鲜味美,营养丰富。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菱角的美味赞不绝口:“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芡实营养价值高,美味可口,是滋补的佳品,除食用外,还可酿酒。根、茎、叶、果均可入药。宋代诗人葛胜仲对芡实情有独钟:“盘里明珠芡实香,尊前堆雪脍丝长。”古人有很多食用“菱芡”的诗词,如“菱角鸡头应已厌,蟹螫马颊更勤餐”(苏辙),“菱角鸡头荐晚杯,诗成不受片云催”(苏泂)等。民俗学者邓云乡在《菱角》一文中写:“生时绿中泛红,煮熟后呈褐色,吃起来极其鲜嫩。”金云臻先生对芡实的美味有描述:“芡实有老、嫩、二苍之别。老者绿中带紫,嫩者浅黄,只有二苍呈碧绿色最中吃。……沉李浮瓜都缺乏它的隽永之致。”
隋同玄画展亮相欧洲艺术职业日
刘石赵水庆李益兵张颖书画展开幕
“笔境·永康———书画展”在永康博物馆开展
贠德辉国画展举行
崔如琢指墨书画展暨《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开幕
临潼第二届农民书画展27日启幕
张惺一画展将在宁举办
大路画展在京举行
鸳鸯湖诗社社员凌大耕举办画展
中国年轻艺术家美国波士顿举办画展
“人性与爱”油画展亮相国博
“泼彩天山”国画展五一免费揖客
时装设计师张肇达水墨画展在京举办
北宋中原——中原美术家联盟第四届油画展
“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书画展举行
诗画图说——李玉田师生国画展在西安展出
高唐画家巩德春画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
去唐云艺术馆看盛杰远画展
“青藤遗韵”系列画展今日开展
“中韩当代艺术文化交流”书画展举行
“水墨东湖中国画展”在武汉红巷艺术城开展
一家三代办书画展 共展出百余幅作品
柏乡汉牡丹节办农民画展
重庆市女子书画展5月1日开展
现代博物馆举行韩云彩墨艺术画展
拥抱蓝色海疆”海洋画展首博开展
冯远画展将于4月28日—5月14日开幕
第六届广东省版画展在东莞展出
郭中伦画展绣湖畔
何水法书画展在洛阳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