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霞:《立木为信》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节用中》)“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
没有社会分工,生产就不能进行,人们的物质需要不能解决,一切都不能运行,社会必然混乱。同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手工业也空前兴旺,社会财富有所积累和增加,但都被统治者所挥霍浪费,平民百姓并未受益,生活依然困苦。因此,墨子提出:“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
天下各种手工业工匠,造车制皮,制陶冶炼,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类,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其审美价值不言而喻。在制作紫砂壶时运用到的各大家已经是家常便饭,为了展现紫砂壶的形态美紫砂艺人们开动各种脑筋,恰恰也是应了墨子的生产观,他的这一套理念贯穿着全部墨学,是墨学第一要义,劳动本位观。
《辞过》说:“民富国治。”人民富足,国家才能治理。《七患》是:“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本”指农业,农业是社会根本。《尚贤上》说:“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民无终贱,有能则举。”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墨家学派的社会基础,墨家自觉代表其利益,为其代言。如此一来墨家思想与宜兴紫砂壶也真是有了解不开的渊源。
因此手工业的发展是必然,是强国之本。
距今2000多年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就曾诞生了墨子这位世界级工匠。说到此还不得不提另一位工匠典范:鲁班。《墨子·公输》记载墨子“止楚攻宋”的伟大事迹,是为班墨第一次斗法。“工匠精神”本无须假西人言语来定义,若循其本,回到鲁班墨子的时代,考其根脉,溯其源流,自可显明国史上此一本土化、本色化的“工匠精神”——即“班墨精神”,不假外求。
墨子经常提到“天下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春秋末至战国初年,手工业在经营的门类、规模以及技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诸如盐、铁、铸币以及漆器、陶器、纺织等门类,都成了官办或民办手工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看出在那时候陶器就在墨子心中有了一定地位。
重温古人,是为了今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今天的先进文化。人通过生产劳动改变自然创造生存条件,墨子的主张对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器物技艺,能利人能害人;术用之外,尚有大道人道;技术本身,并非万恶之源。
传统中国画元素流失过多惹业界担忧
“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美学启示
在书页中营造艺术空间
杨韬:雕塑是角色扮演
新水墨描述中国画自我立场
艺术市场上演——创作与酬作的博弈
探索的目标是超越自我
烧“水”的深意:回归传统文人精神?
城市雕塑的美学“魔咒”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马书林画京剧人物
以什么目的展示裸体美术
雷人“鸟巢”频现,都是创新乏力惹的祸
陶瓷艺术:市场持续火热批评不应失声
中外专家热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
埃尔·格列柯:给画布以生命
在传承中发展 ——黄泽森的绘画艺术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黄国强:东西求索五十年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博物馆民间捐赠之路堵在哪里?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随感
当代艺术何以“去魅”?
品读唐卡艺术的“太阳味道”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推动美术持续繁荣
美术要坚守美学底线
赵根成人物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大众与版画
张文新:只凭手艺的创作太肤浅
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