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画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审美的空间,而是带着一种强硬的指向,直接指向人的真实存在。画面甚至有些粗糙,笔触是凌厉的,色彩构图凝练突兀,就像一个又一个瞬间凝结在布上。
投资与理财记者尚晓娟
采访马轲是在一个下午,大概四五点钟的时候,阳光与巨大的蝉声同时落进这间位于黑桥村的画室。这样的蝉声在城里是很难听见的,有蝉的地方必须有泥土,城里的水泥铺满了每一寸土地,蝉蛹都被埋在地下,永世不得出头了。
只有在黑桥这样的城乡结合处,还能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夏天本来就应该有蝉声的。为什么这么多的艺术家聚集黑桥,这里除了暂时不会拆迁,这里更有比城市更真实的存在感。
马轲的画室很原生态。高高的房子被分成几个大的隔断,走进一个隔断,就看见一张竖在地上的大画,颜料、大刷子随意的丢在地上,就像农民下地回来把锄头丢在地上。
推开大铁门走出去,土地的院子荒草丛生,生长一派自然野性的气息。工作室俨然只是工作室,没有多余的布置,却自有一种荒凉的味道。
关于经历
我知道马轲,是因为先看到过他的画。
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一张风景的大画卖到50多万元,当时被好几个专业级的藏家抢购。第二次看到是在一家画廊,他的画面不是很细腻的表达方式,语言却极有张力。画廊老板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大概说的是:即使在当代艺术圈,马轲的作品也是很小众的,但他却是画家中的画家。
所以,还没有见到马轲,先是对他这样的人充满尊敬。见到马轲本人,一下子就与那位画廊老板有了同感,马轲真是画家中的画家。
我在他的画室看到几张正待完成的作品。他的画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审美的空间,而是带着一种强硬的指向,直接指向人的真实存在。画面甚至有些粗糙,笔触是凌厉的,色彩构图凝练突兀,就像一个又一个瞬间凝结在布上。
他说:“艺术是要拿生命去交换的,画画更多是让我想象,把我的意志在一张画上贯彻到底”。
马轲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呢?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取决于他的经历。在采访中,我总结出几个关键词,以此窥见他的艺术的发生。
关键词一:天赋
从拿起画笔那一刻,马轲就知道,自己能够把这个事儿干好。
第一次从心里想画画,是看到邻居小孩画连环画,当时一下子被触动,几乎是跑着回家,顾不上吃饭,就开始画。
马轲在天赋上适合画画,还是有传承的。他的祖父生于1912年,在上海做生意时发现设计商标可以赚钱,就买了很多关于画画的书,有素描教材、《芥子园画谱》,还有画具。到了父亲这里,离画画更近了。父亲当年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但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与艺术学院失之交臂。父亲没有成为职业的艺术家,但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绘画。
父亲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订《美术》杂志,从来没有间断过画画,这对马轲算是耳濡目染的影响了。马轲上到初中时,一心想要好好学画画,父亲没有反对,坚决支持他的决定。
关键词二:独立
1990年,马轲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开始接受学院系统的美术教育。
后来他总结,中国整个教学的体系都是从方法、美术史的角度进入,是从一个技术层面进入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画得都很好,但是一毕业,就什么都不会画了。马轲从大学时就很独立,就开始反思艺术是什么。这使他能够看到艺术更本质的东西。
大学的时期,马轲画了一批比较成形的东西,那是一批炭笔素描。作品围绕着个体生命的日常琐事、青春冲动和欲望勃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呈现。
此时,创作的想象是如何直接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在表达之前进入一种既定的模式。这是他对绘画第一个比较明确的追求。
关键词三:省察
马轲有着强烈的自我省察意识。
1998年,马轲得到一个前往东非厄立特里亚援教的机会,去为那里的大学筹建艺术系。没想到,他们刚去不久,厄方局势就紧张起来,他们要和埃塞俄比亚打仗了。中国援教人员的撤离成了问题。几经辗转,马轲和同伴们跑到公海边,找了一艘中国渔船。
结果,这艘船在大海上差点失踪,他们在船上度过生死存亡的50个小时,无法与大使馆的人取得联系,也无法到达任何目的地。
这次海上逃亡的经历对马轲影响很大,后来的作品《渡》《祸》《呼吸》就来源于这个事件,关于战争、人生以及自我存在的反省彰显于画面中,也成为他的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初衷与归宿——力
回国后,马轲在任教的天津美术学院举办了首次个展,展出了早期和非洲之行的一些作品,《等待》和《读书》系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轲得到了更为成熟与内化的自我形象、马、锋利的三角图案等抽象图式。
之后,从2005年的作品《南湖渠夜景》,到《顶硬上》、《英雄时代》,到2008的《大中国》系列,构成了马轲的语言形式框架。
马轲曾在一篇访谈中说,他的作品崇尚阳刚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标准叫骨重神寒,如青铜器一般狞厉的感觉,越是古老的绘画给人的感觉越是冷寂的”。
这种冷峻的力量也体现在作品中。面孔、黑衣人、马、神鸦、树、骨头、三角形,这是他惯常使用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画家笔下被施予了一种“力”。这种力是破天地的,是超越性的,是从人的思考里来的,具有一种强烈的意志的力量。
即使是非常浓烈的黄色、红色的色彩,也是极为内敛的表现方法,每一个笔触都极为收敛又极为放肆。要知道收敛并不容易,放肆就更难了,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是需要很强功力的。在他的黑色调的作品中,这种力量感的掌握更是达到至境,纵深的黑色大背景一步到位,画面中的人、景象赫然出现在中间,有一种石破天惊的大气势。
就像艺术家所说的“骨重神寒”。这是他的作品所追求的一个标高。从这个标高出发,他的作品从根源上就与现在的艺术所透出的无力感区别开。他的画有特别率真的清新,从个人感受切入,切入到人类共同的焦虑。
蒙克的《呐喊》具有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因为它承担了属于人类共有的焦虑,马轲的作品就具备这样的品质。
马轲的作品没有当下艺术所流行的观念性因素,他的画只是绘画本身。
他说:“艺术保留了人类神性的一面,你要学会抛弃社会虚拟出来的东西,人是浪漫的、自由的、活泼的,没有负担和束缚,你是一个生命,最完美的是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觉察到自己,从而相信自己”。
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在方法论上、在思想上产生真正有影响的艺术家。他希望和他的同代人共同努力。
西班牙插画师Carmen Saldana作品欣赏(组图)
经典卡通插画(组图)
插画师MICHELA PICCHI的炫彩世界(组图)
Limetown工作室人物插画设计欣赏一 (组图)
Stephan Schmitz内涵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何仁诰中国画艺术全球巡迴纽约展开幕(组图)
Jordan Metcalf的另类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Andrew MacLean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西班牙插画师Nicolas Castell 善于创作带有叙事场景及历史元素的插画(组图)
Katogi Mari作品欣赏(组图)
Limetown工作室人物插画设计欣赏二 (组图)
武多弘树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波兰插画师Zosia Dzierzawska作品(组图)
Anoosha Syed人物插画(组图)
简单主义却又充满孤独感的色彩插画(组图)
Diego Della Posta涂鸦式插画艺术(组图)
Loika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新增专业解读
Emilia Dziubak封面插画设计(组图)
加拿大插画家Rebecca Yanovskaya金箔画作品 新古典的神话故事创作(组图)
三月里的幸福饼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在羽毛上进行绘画创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组图)
丹麦插画师Vladimir Stankovic怪异莫测的作品(组图)
mijn schatje作品欣赏(组图)
韩国花纹信纸底纹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Sae Tachimori的复古奇幻插画作品(组图)
手绘自然风光插画作品欣赏(组图)
Lorena Alvarez的儿童书籍插图作品(组图)
日本插画师Tatsuro Kiuchi作品欣赏 (组图)
东京插画师山田绿的猫咪插画(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