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陈半丁逝世五十周年。“天半人半——纪念陈半丁逝世五十周年特展”日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了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馆藏陈半丁及相关书画作品82件/组,从陈半丁的师承脉络和艺术渊源探讨其时代意义和艺术影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8日。
陈半丁是二十世纪融合“海派”与“京派”绘画的艺术大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其孪生兄弟名易斋,因为双生,遂号半丁。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中国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半丁
谈及陈半丁与辽宁省博物馆的渊源,此次展览策展人、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杨勇表示,陈半丁虽是南方人,后又长期生活在北京地区,但他的确是到过辽宁的,更有渊源的是陈半丁跟辽博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半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弟子是齐白石的三子齐子如先生,齐子如先生是辽博的老研究员,从这个角度讲,陈半丁跟辽博通过齐子如先生是非常有渊源的。 ”
展览现场
从贫穷子弟到融合“海派”与“京派”的绘画大家
据策展人杨勇介绍,清光绪二年,陈半丁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西泽村的村医世家,他的父亲是村子里的一个大夫,在他6岁时母亲就过世了,他被交由外祖母抚养,他的外祖母受到过一些传统的教育,所以也竭尽所能把陈半丁送到私塾里去学习。在他9岁时,陈半丁的父亲、外祖母相继过世,陈半丁又回到祖母家,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再学习。
陈半丁15岁时,被家人送到钱庄去做学徒,开始接触到书画。“在他自述中说那个时候’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说明他在这个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以说是他对后来书画发展的开始阶段。”
陈半丁19岁时,经他的一位远房表亲,清末名人、西泠印社的4位创始人之一吴隐推荐,到上海小长芦馆主人严信厚处做学徒,小长芦馆是专门经营碑帖、印章、拓片等,他在这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书画。事实也如此,因为严信厚跟海派大家吴昌硕往来密切,陈半丁正是在这个时候有幸接触到吴昌硕,能有机会从书画角度跟吴昌进行请教。
吴昌硕 《荷花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 吴昌硕对陈半丁也非常喜欢,不久后便将陈半丁收为弟子,对陈半丁而言应该说有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起点,陈半丁经吴昌硕引荐,又认识了另外两位海派大家蒲华和任伯年。所以说陈半丁到上海以后,结识了当时最重要、最有名的三位海派绘画宗师级的人物,陈半丁在艺术方面的眼界和艺术路子相对来讲就开阔很多。”杨勇说。
在陈半丁30岁左右结识了当时北京画坛的重要人物金城,金城非常赏识陈半丁,竭力的邀请陈半丁去北京发展,30岁以后陈半丁就从上海迁居北京,逐渐融合到北京的绘画圈子。他的老师吴昌硕也专程赴京,为了他的弟子推荐北京画界重要的绘画名家。从那以后陈半丁也参加了很多当时早期的绘画社团,逐渐成为京派绘画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陈半丁与辽博、旅博的特殊渊源
今年是陈半丁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联合举办陈半丁纪念特展。那么陈半丁跟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有何渊源?为何会有众多作品为这两家博物馆所收藏?策展人杨勇介绍,陈半丁到过辽宁。1909年陈半丁经金城推荐结识了当时的清末重臣肃亲王善耆。善耆是满洲镶白旗人,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后代,他在晚清的地位非常高。善耆对陈半丁的绘画非常赏识,也非常赏识陈半丁为人,还推荐陈半丁去当官,陈半丁以恪守先人遗训这样一个理由,就没去,但是他对善耆还是心怀感激的。
石涛 《古木垂荫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22年善耆在旅顺病故。陈半丁亲自到旅顺去吊唁善耆,而且为了给善耆后事筹措资金,陈半丁专门在大连地区举办画展,他画展售画所得所有的钱款都用于善耆的后事,这件事在当时的书画界还是挺有影响的,这也是当时的一段佳话。
陈半丁虽然长期生活在北京地区,他确实是到过辽宁,更有渊源的是陈半丁跟辽博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半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弟子是齐白石的三子齐子如先生,齐子如先生是辽博的老研究员,从这个角度讲,陈半丁跟辽博通过齐子如先生是非常有渊源的。 ”
陈半丁与齐白石父子:挚交和师徒
展览整体构思巧妙,且渊源有自,分为“惠我良深——承继篇”“花草精神——花卉篇”“笔底河山——山水篇”“半丁弄翰——书法篇”“合众共济——师友后学篇”五大专题版块,各专题名称及展览名称“天半人半”,皆取自陈半丁用印。
陈半丁用印
展览对与陈半丁有关的艺术家的作品予以了关注和展示。这其中既包括对陈半丁艺术创作影响极深的前辈的丹青作品,也包括受陈半丁影响的后学友人之作。提及此不得不说的是陈半丁与齐白石父子之间的深厚渊源。
任颐 《花鸟图屏》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据杨勇介绍,齐白石跟陈半丁关系非常之好,陈半丁到北京以后,1917年他和齐白石通过陈师曾的关系相互结识,相互欣赏,俩人是一见如故。 齐子如作为齐白石的儿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相当高的天分,他也是齐白石认为最能继承他绘画事业的一个孩子。1920 年,齐子如从家乡随父亲到北京求学,刚到北京,齐白石就领着齐子如去陈半丁处拜师。陈半丁对齐子如也非常认可。
杨勇介绍,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陈半丁和齐子如合作的花卉册页。
关于这个册页,也有一段故事。“这个图册一共15开,每一开上面都绘有一只昆虫,有蝴蝶、蜻蜓、蜘蛛等,这些昆虫是齐子如从父亲齐白石那儿学来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绘画题材,画得非常精细。但是15开图册里除了昆虫,其它内容都还没画,是空白的。直到1955年齐子如过世时,这套册子他始终没画完。1957年齐白石先生过世的时候,辽博老馆员,也是齐子如的朋友、同事胡文孝先生(他是齐白石老师胡沁园的孙子) 拿着齐子如未完成的昆虫册页去吊唁,请陈半丁先生在他的弟子齐子如的这套册页上补绘花卉,然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通过这样的题跋,我们实际上是能感受到陈半丁和他的得意弟子齐子如之间的一种深厚情感。”
附:展览五大专题
惠我良深——继承篇
陈半丁的绘画精研古法,继承传统。无论是徐渭、陈淳的花卉画,还是石涛、髡残的山水画,都是陈半丁师法传统的门径,尤其吴昌硕的金石画风更是陈半丁绘画的源泉。
陈半丁 《牡丹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半丁《元人诗意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半丁《荷花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陈半丁《临蓝瑛笔意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花草精神——花卉篇
陈半丁的花卉画巧妙融合了“海派”绘画的妍丽多彩与“京派”绘画的清新雅逸,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具意蕴的“花草精神”,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陈半丁《梅竹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半丁 《雁来红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陈半丁 《秋色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笔底河山——山水篇
清初“四僧”、明代“浙派”“吴派”乃至宋元名家,都是陈半丁山水画的根发之源。他将山水画传统的笔墨境界跃升为画家心境的雅逸澄明,形成独具一格的山水画面貌。
陈半丁《苏轼秋景诗意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半丁 《松柏仕女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陈半丁 《海上仙山图轴》 旅顺博物馆藏
半丁弄翰——书法篇
陈半丁一生以画家行世,书法亦有独得之妙。他的书法最初受益于吴昌硕,以篆籀入径,复师明清文人之书,又师法宋人笔意,上溯“二王”,由碑入帖,洒脱中见挺劲风骨。
陈半丁 行书吴镇《渔歌》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半丁 《行书王安石<游钟山>》旅顺博物馆藏
陈半丁 《行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合众共济——师友后学篇
陈半丁青年时在上海结识了吴昌硕、蒲华及任伯年等海派宗师,受到点拨与提携,受益终生;中年迁居北京,参与了多个绘画社团的组织和创建,结识了陈师曾、齐白石等书画名家,逐渐成为京派画坛的中坚人物。张学良、梅兰芳、张爱玲都曾向陈半丁请益画技,绘画名家齐子如、尤无曲、王雪涛等也在陈半丁门下受教。
蒲华 《花卉图册》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 《芙蓉双鸟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师曾 《菊石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文部分图文综合自辽宁博物馆公众号,文中策展人介绍据辽宁经济广播《 文化之旅》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电波通辽博》系列节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021-53520903,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发现身边的美——《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反思
一堂贴近学生实际的好课
《 七彩虹》教学反思
对新教材的取舍应用
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风铃叮当》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低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人物肖像画
美术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沟通学科之间联系,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不要忽视孩子的天性
也谈转变美术教学理念
《前前后后》教学反思
多媒体为美术教学插上翅膀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色彩缤纷的世界》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 寓教于乐
《奇怪的图形》和几何图形
走出教室 感受自然
用心上好美术课——教学反思
《命题画??过年》的教学反思
由“对比法”引出的设计课
《布贴画》教学反思
对美术教学的反思
突破陈旧 勇于创新
过大年
美术教学反思 ——正确对待美术作业
色彩调配教学的反思
换个方法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