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下午,木木美术馆798 馆迎来著名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呈现艺术家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逾八十件重要作品。
莫兰迪1890 年7 月20 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在这个他甚少离开过的故乡,他和三个妹妹生活在一起,毕生在其简朴的工作室内潜心创作。在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莫兰迪在其备受推崇的小幅风景画和描绘日常物件的静物画中构建了一个沉思、诗性的空间,就如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笔下的“有限与无限的交汇之处”。
展览「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将全面回顾莫兰迪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从艺术家1914年在博洛尼亚举办首次展览并开始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学绘画等先锋艺术运动展开探索,至1930 年-1956 年任教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期间对静物和风景的反复描绘和系列创作,再到1960 年代艺术家去世前的晚年画作。作为艺术家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本次展览将莫兰迪视为一个重要维度去思考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发展,并在他对形式的沉静探究、对静物冥思式的反复描摹以及内省的画面构图与东西方哲学思想中有关永恒的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探寻其作品的深层内涵。此次展览借鉴了艺术家在静物创作中的构图逻辑,在展览设计上并未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作品汇集起来并按照主题划分为四个单元:「感知」、「静观」、「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和「晚期纸上作品」。
莫兰迪曾说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态、色彩、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感知」单元通过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极具重要性的作品揭示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视觉语言的过程。同时,本单元还将呈现莫兰迪于不同时期在主题、色彩、构图上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这些作品挑战了人们对日常事物的固有认知,超越可感知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无法被语言文字所阐释的空间。
将他所描绘的对象静置、反复观察并捕捉其内在本质是莫兰迪艺术创作的关键,相同的物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静物创作之中。「静观」单元将呈现莫兰迪从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后期的画作,通过追溯他对两个特定物件(白色球颈瓶与白色长颈瓜棱瓶)在其作品中的演变轨迹,揭示艺术家对特定构图和题材进行反复探索的创作方法。
「景致」(包含风景和花卉)单元则将展出莫兰迪极富创新精神的风景油画和版画,聚焦他对意大利小镇格力扎纳的自然风景的长期观察和描绘,以及展现其博洛尼亚工作室窗外风景的画作。除此之外,瓶中的花卉这一主题贯穿于莫兰迪的艺术实践之中,构成其创作的重要主题。本单元将专门辟出一间展厅,呈现其创作于1920 年代至1950 年代的花卉静物作品。
「晚期纸上作品」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将为观众带来莫兰迪创作于生命最后二十年的水彩画和铅笔画。那些我们熟悉的物件在他的画布上逐渐瓦解,呈现为近乎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成为了某种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展览「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将带领中国观众走进莫兰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感受其作品中细腻微妙的情感,并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艺术家对二十世纪以及当代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特别鸣谢莫兰迪家族、古斯托·乔瓦纳迪和弗朗西斯卡·乔瓦纳迪收藏(米兰)、Galleria d’ArteMaggiore g.a.m. 画廊(博洛尼亚、米兰和巴黎)、中国私人与机构收藏以及瑞士私人收藏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贴树叶》反思
低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快乐美术”教学的反思
对美术教学的反思
《感受肌理》教学反思
由“对比法”引出的设计课
色彩调配教学的反思
对于美术课改的一点反思(暑假作业一)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用音乐来激发美术创作灵感
人物肖像画
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调动学生的艺术热情
不要忽视孩子的天性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命题画”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在紧张而激烈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设情景 寓教于乐
用心上好美术课——教学反思
发现身边的美——《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反思
《瓶花》一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语录
带领学生走向创造之路
一堂贴近学生实际的好课
写意”造型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的探讨
玩中学 玩即学 ——湘版五册《会走的小人》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反思 ——正确对待美术作业
美术教学中的反思--国画
《 七彩虹》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