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军民团结一家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了解歌曲的气息比较悠长,注意气息的控制和换气。
2.通过讨论的方法,对比分析创作歌曲与民间音乐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军民团结一家亲》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中的选曲。歌曲运用了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音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歌曲为一段体,四个乐句,节奏平稳,旋律优美。第一乐句使用了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音调,从2 音开始先下行然后又上扬,表现了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明朗情绪。第二乐句的节奏与第一句基本相同,旋律委婉柔和。第三乐句转为以6为主音,色彩的变化使人感到 更加明亮。第四乐句一改前面三个乐句的平稳节奏,加上符点音符的运用突出了音乐的力度,表现了“军民团结打敌人”的决心。在舞剧中,歌曲开始是齐唱,两遍 之后转调,并由齐唱改为合唱,把情绪推向高潮,使音乐的气氛更加明朗,歌颂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创设情景,以欣赏剧照配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欣赏《红色娘子军》剧照。
教学要求:老师讲故事。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剧情。
二、欣赏舞剧片断
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片段。
师:刚看完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这段音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生:音乐非常抒情,朗朗上口,很想马上学唱这首歌曲。
教学要求:教师讲解。《军民团结一家亲》是舞剧第四场中《斗笠舞》的配乐,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学生观看舞蹈的片段。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军民团结一家亲》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
教学要求: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
师: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情绪。(学生回答问题)
师:让我们用“啦”来哼唱歌曲旋律。
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用连贯的气息四小节换气哼唱旋律。
2.跟琴唱歌谱。
师:让我们熟悉一下歌谱。
师:歌谱中出现了一个倚音,请同学们对比一下有倚音和没倚音的唱法有什么不同。
生:有倚音使歌曲更有韵味。
教学要求:跟琴模唱歌谱,对比有倚音和无倚音唱法的不同,从而指导学生演唱时更有韵味。注意较长音符连线演唱时气息要悠长,中间不要断气。
3.歌词演唱。
师: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
教学要求:指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注意乐句的呼吸,咬字要圆润,气息要连贯,统一四小节换气,处理歌曲做到细致讲究。
4.随《军民团结一家亲》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分析《军民团结一家亲》与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相似点。
师:请同学们视唱《五指山歌》,说一说(《军民团结一家亲》和《五指山歌》的旋律是否相似。
四、课堂小结
两首歌曲的旋律相似,许多优秀的音乐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材的。上节课我们欣赏的《花香鼓舞》有《茉莉花》的音调,《军民团结一家亲》又是以黎族民歌《五指山歌》为素材创作的。所以民间音乐是我国的优秀文化瑰宝。
浅谈绘画中的构图因素与影响
构图中的均衡原理分析
构图中的形式因素—明暗关系分析
什么是质感 质感该怎么表现出来
少儿美育亟待走出误区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史前艺术与古代艺术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简述
浅析西方绘画构图技巧
成角透视原理与规律详细图文介绍
透视的基本术语有哪些 透视基础介绍
绘画中设计素描的意义
一年级美术教材之我见
空间艺术的含义是什么
曲线形体透视规律与原理详细图文介绍
艺术的含义是什么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版画的基本概念及起源
立体主义的概念及其发展
作品构图的原则知识简述
水粉画的含义及概述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
美术基础知识与术语介绍
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成长
绘画的种类有那些
艺术作品的含义即形成过程
构图中的形式因素—线条分析
意大利文艺复兴概念及其简介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